两度进入尚周是因“二拐”之母之丧事,首次是为其母送行,再次则是为其母墓邸搞点装修。是呀,生活于解放前后间的那一辈人,没少受冻挨饿,挨整受批,甚至身受桎梏囹圄等等之苦。所以走后,对其栖身之地搞的风光华丽点其实也不为过,一来美外人眼,二来稍安为人之子的缅怀惦念之情。不过对于“**”与“异化”来说,想来在大山深处的人相对还是幸运些,除去饥寒,政治的运动很少能波及至此,而相对饥寒,如果稍勤勉一点,那或许也不是最大的难题。 尚周身处东白山腹地,隐在祟山峻林之中。而东白山,位于浙中东阳市虎鹿镇境内,钟灵毓秀,一目称雄,祟山是名副其实的,因为东白山为浙东群山之首,峻林到勉为其难了,因为东白山中大都为竹林、茶林、香榧树林(觉得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家伙了)、以樟树、茶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树种,松树之类的甚少,只是那仅有的松树也因植被贫瘠的因素变得盘虬卧龙,苍劲萧疏,它的坚韧、倔强、拼搏与抗争却是呼之欲出,历历在目的。坐在车里我寻思,想来这里的人都如此吧!依如“二拐”!
因为没进过东白山,具体的方位到也不甚明了,只觉得车子九曲十八弯的不停地做抛物线般的摇摆运动,蓦然一个大转弯后,一个半山腰的山臂弯里,白墙红瓦,疏疏落落的民居就撞入了眼帘。山村的建筑总是依山而筑,也不错落有致,而只是随便如一个炸炮,炸飞溅落的石头般爱飞哪飞哪爱落哪就落哪了。只是也许山水之间的配合默契到哪处山村多类似,也许是水为生活之源,山为精神之柱,所以人们总会在山水之滨,青山之阳从容的选址筑屋建村,而后世世代代繁育延续。
无言,相对城市来说,山村的改革与幸福总会如裹着脚步的小脚的脚步般姗姗来迟。上一辈人的山村生活基本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主,庄稼也只些稻谷、玉米、甘薯、马铃薯、黍谷、蔬菜之类的。而受其环境的制约,是真正的以天为爹娘的,如果天况好些,那么收成也相对好些,如若不然,那基本上会是青黄不接的,再者大山深处净是飞禽走兽,总是会坐享其成,于是人们总会被生活的磨盘与赶梢(赶牛的竹梢)磨练的勤劳、节俭、厚爱、重情、知礼。
每每去“二拐”处,其母便会殷切的呼你坐,而后会热情的准备倒茶之类的,然“二拐”会马上督促她好生待着。也是的,都九十开几人了,行动已迟缓,脑间也不太灵光,很多时候去她总会以为你是第一次去的,便会大呼其儿,出来待客。想来甚是让人好笑又感动而又心酸,毕竟她的心是那么的真实而真切!每每听“二拐”说其母总闲不住,每天不知多少次挪步至门外,到那几寸种了蔬菜的地里不厌其烦的浇水,就算深秋寒冬也是如此,就算儿子儿媳怎么说怎么“骂”都照旧照浇不误。每每其母都会把有些别人送来的礼品藏起来,有时也会错把自己家的东西也藏起来,让家人好找……每每听来觉得老人也是好生可爱来着,只是转念而又颇有感触,其实老人家最怕孤单了,最怕自己的儿女们把自己当成“活死人”了,因为为了穷于生活,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只会在正常吃饭或者他们生病的时候特别记起他们。他们在你身边不停的晃动,不停的搞些“小动作”或“小破坏”只是想引起儿女们的注意罢了!当然更有一点,上一辈在贫穷之中在心里种下的那些种子,或是勤俭、或是淡定、或是好客、或是珍惜、或是善良……是那么的根深蒂固,不死不灭。是呀他们是那么的停不下来,犹如转动的陀螺,而他们更多的是自己学会转动,可我们呢?更多的是被生活抽着转动。至此想来每一代人都会隔着许多代沟与隔阂,毕竟生活的环境不同,心就会难以逾越。就如城市与山村的显明。是呀一般山村人来到城市里来生活总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尤其是老一辈。
山村的生活是很显明的,一眼看那人家的建筑就知其家底几许了,有的乃是捣泥为墙,削树为梁柱,锯树作板壁,烧泥为瓦的古建筑。而以前人们一般都以务农为生。只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与经济时代真正来到。而后尚周引进了香榧、药材种植,又开发了龙井茶园,而后又开发了东白山旅游景区系列,其主峰太白峰成为爱情圣山,每临七夕之日,善男信女,伉俪情人或单或双或群接踵而至,堪是一大胜景。而随着经济收入的日起,很多砖混结构的房子已拨地而起,古时一屋隔两层土木结构房现在已变成了四层、五层洋楼房了。于是有些人做生意了、有些人出门了,而生活观念也突然间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人开始到城市买房买车,做上了城市人。因为很多人都有个“结”:苦了我们这一代,我们不能再苦下一代人了,城里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工作资源都比山村里要好!山村转城市,这不仅仅为自己“转型”,更重要的是为孩子“转型”,从而彻底的不输在人生起跑线上。
提起上一代的生活,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苦!但是,苦不仅仅是上一代父母的苦,也是那一代子女们的苦,没电脑、没电视、没电影,闭塞的地方完全没有娱乐,可小孩子们总会制造出许多玩的东西,玩泥巴、堆雪人、踢键子、打纸板、老虎抓羊……孩子在游戏中渐渐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这是孩子突然间长大的个转折点,因为山村的教学资源有限,所以常常要带着一个星期的伙食赶几十里地去上学,只是那时的孩子远没有怕苦怕累怕孤灵灵的心理,一群孩子提着饭盒背着书包在大人们的谆谆叮嘱中渐行渐远。一路上孩子们总是有说有笑,还不时在半路做做游戏。当然游戏之余上学之外总会帮家里劳作那是经常的事。山村里最大的事莫过于村里来放电影或者春节时戏班子做戏了,那是山村里人精神大餐,可以“贪婪”的饕餮,《杨家将》《薛刚反唐》《五女拜寿》《地道战》……等等父母一辈会如许家珍,而也许是政治环境的因素,他们大都继承了人世间的道义与正直。而如今我们看上一辈人,总会觉得他们愚俗,古板,守旧。也许真是渐行渐远吧!——连眼光也是如此!
是啊!渐行渐远,一不小心孩子就长大了,上中学了,上大学了,于是真正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母。可是从来没有远离古风俗韵,他们心里始终站立着如那高山,如山高远,坚强厚重,似那流水,似水柔情,善解人心。而“二拐”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二拐”因这村而有了传奇般的人生之路,而这村也因二拐而十里扬名。上大学,而后任教东中,而后又跻身政协……而我始终惊佩于“二拐”千里走单骑,而后于新缰邂逅心仪的女子,而终以“骗”得其良家女子于一深夜光袜赤足偷偷出走,而后私奔天涯。我为其嫦娥奔月般勇气与激情的爱情而深深震撼。我就想到了梁羽生,他笔下的天山,大漠,男主角的豪情,女主人的痴心。而这样的情节出现在现实之中总会让人莫名的感动与羡慕,也许是太稀缺了吧!而今“二拐”也有了俩爱女。我只是想那山村人那些的“可爱”那么可贵的脾性会不会断了链子?当然我想环境塑造人格,在新时代新环境中的人很难再有那些锻炼人的机会了,苦难是一种锻炼外因,品质是一种锻炼的成果,不是百炼成钢吗!可如今很少有苦难了,有了苦难也不一定锻炼出好的品质,而大都锻炼出了“愤青”与“脑残”。谁又知道呢?也许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吧!
在车里,“二拐”指着公路下一片树林说,那是一片阔叶林。刹那间我涌起少女情怀与初女情结,那是怎样的一种触动,这如这个山村中的珍珠,让这个山村变得华贵起来。可是隐隐得我又有些初女被夺去贞操般的疼痛,因为“二拐”说她在渐渐缩小。就如可爱与纯洁渐行远去,直至被生活俘虏而披上了虚伪的外衣,可那一片阔叶林会不会如水珠般渐渐被太阳蒸发呢?我不知道,我不敢去想!其实世间的很多东西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风景、道德、旧人……
一切以经济为增长点的城市的侵蚀与扩延,就如天空的乌云渐渐笼罩并弥漫开来。高山湿地在萎缩,森林在退化,物种在消亡,土地在“硬化”……我不知道人们最看不到这山!看不到这水!看不到这林!看不到这花!看不到这草……于是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嘴里为儿女们一边边描述着她们曾经美丽的样子,只是那么的有心无力;于是我们只能在百科字典里某些影件及电视屏幕上努力想象她们曾经真实的模样,依如我们现在怀念白垩纪一般,只是那么的失之逼真,毫无生气,活灵活现,楚楚动人都将无从体验,从而很多体验都将随时光而成为最为濒危的感觉。到了那时会不会有人心生一种曾经很平凡而又非常珍贵的叫做遗憾的情愫呢?于是我就猛然间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还有席慕容。
这山不断在铲平,这树不断在倒下,可是人呢,一个十月就春笋般蜂拥而出。于是:
鸟人世世代代无穷时,青山天涯海角有尽处的感觉蓦然涌来。所以我总觉得人是长寿的,是坚强的,而那青山已变得那么的脆弱,那么的短命,她依如强健风中的一盏烛光,在摇摇欲灭,而我们能做的只有为其套上一个外罩,就如我们乡下祭祀时的烛灯,可是我总觉得少了这样的手,或这样的心!
“二拐”其母一生就这样在乐器吹吹打打中、在家人的失声痛哭中、在村人的默默送行中终回归于山村地下——落叶归根,而当世界都在“硬化”我们再没有赖以存活的土地,一切植物没有根就如我们没有了“母亲”,而站在“二拐”之母墓前,看着左右草木拥抱,前方满目苍翠,她该是幸运的,她曾经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真茂,芳华正盛的世界,而或许我,我的下一代他们看到的或许是一个道路宽广,人群蜂拥,大楼林立的社会了吧!假如有人问他,你知道山村吗?他回答不知道!假如又有人问他,你知道森林吗?他回答道:知道!然后指着公园里的三五棵树说:你看,那不就是!这是何其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