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到过的最远的镇就是老家那个小镇了。小镇叫乐余镇,是江南很普通的一个农村集镇,那时全镇只有一条两三百米长的简陋老街。老街的街面并不宽,地面是条石铺就的石板路,街两旁是一些很有年代的平房店铺。记得当年进镇是要过一座桥的,在老街的街口还有像桥头堡和牌坊之类的建筑,后来听说在文革中被破“四旧”破掉了。 在家乡的老一辈人嘴里,都称那条老街叫民国老街,还有的人称之谓民国商贸街。工作以后,我从《乐余镇志》上,了解了一些有关老街的历史。乐余民国商贸街始建于1933年,是本地多位富商用10万担粮食,在两年时间里兴建了这条长约300米、宽3米的商贸街。上世纪四十年代,是老街最为繁荣的鼎盛时期。当时老街上有50多家别具特色的商铺,每到四五月份老街就成为周边地区最大的长江鱼市。据老人们讲,五六十年前,老街上很热闹,许多地方的人都到镇上来做生意。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老街繁华不再,变得冷落起来。 虽然成为了只有一条有点冷清的老街,但小镇那种小模小样的街景,还是让像我这样居住在农村乡下的孩子羡慕不已。当时听大人们讲,住在街上的人家多是非农户(城镇户口),吃的是国家粮,拿的是国家工资,用的是电灯,喝的是自来水,要买什么东西上街都有。当年小镇上每月都有集场,到了农历腊月更是变得热闹。小时候我常跟着父母上镇去,一到镇上就能看到老街上的人山人海,感受到农村集镇上的人声嘈杂。那时我发现,老街上有粮店、布店、饭店、邮局、银行、照相馆、新华书店,附近还有中小学校、医院、车站、工厂、农贸市场等,老街的边上就是当时公社的办公楼和大礼堂。小镇虽小,却是全公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理所当然地成为许多农村人向往的地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镇上读高中时,老街开始发生了变化。当时正是苏南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异军突起的年代,家乡的工业发展正蓬其时,尤其是在汽车改装、纺织、机械、化工等方面成绩显著。才短短几年时间,全乡经济实力大增,且跻身江苏省首批亿元乡行列。在读高中的三年时间里,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骑车从老街旁边经过,总能惊喜地看到新的高楼在老街周围崛起。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那几年里,小镇上先后建起了农民街、影剧院、图书馆、文化中心、供销大楼等,集镇面积也随之不断扩展。历经半个世纪岁月沧桑的老街,和老家的许多农民一样,真切感受到这块土地上发展一日千里、集镇面貌日新月异的时代脉动。 高中毕业后,我离开家乡读大学,后到市区工作,虽说远离老街多年,但对它的关注却是一如既往。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我知道了有关老街的新的故事。十多年前,历经风雨坎坷的老街被人发现、被人挖掘,说它蕴涵了江南古镇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一些走进老街的专家学者经考察研究后认定,这里是全省保存最完好、最具江南特色的民国建筑群之一。本地的文保专家也在多次考察后认为,老街是全市唯一一条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国老街。后来,乐余镇的民国老街成了张家港市的重点保护文物。再后来,经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民国老街拥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并成为江南乡村旅游的一处特别景点。 于是,保护老街、建设新街,就成为乐余集镇建设规划的重点。围绕老街和新街、商业和旅游,镇上开始浓墨重彩做文章。一方面,投入巨资对老街进行保护性修缮,使老街修旧如旧、古韵盎然;另一方面,由老街往南拓展,在一路之隔原客车改装厂的旧址上,规划建设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乐余新街。古韵江南,沙上风情,传统工艺作坊,现代繁华商铺,从老街走到新街,让人有一种从古朴的民国建筑群到现代靓丽街区的穿越感。 从1933年始建民国商贸街算起,老街如今已是81岁了。但80多岁的老街没有龙钟老态,依然如我记忆中的那样青春不老。今年“五一”假期,我又来到家乡的老街,看到的还是那种“廊柱排门铺连铺、粉墙黛瓦青石路”的街景,眼前还是那种匠心独运的屋角翘起、屋檐挑起、屋顶有“老虎窗”的建筑。朦胧的记忆对接清晰的现实,身临其境的穿越让我感受到了老街的勃勃生机。慢步走在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老街上,粉墙黛瓦、青石板、廊柱、店铺,以及自在而恬淡的行人,顿时在我的眼前变成了一幅令人沉醉的老街风情立体画。凝视着这画面,似乎能听到年久而又年轻的老街正在向我述说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