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陈琳”我首先想到的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而很难与歌手陈琳联系起来。前不久读章诒和与贺卫方合着的《四手联弹》,里面提到了歌手陈琳之死,才让我对她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才知道她曾经唱过《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章诒和的这篇文章让我们窥见了一位抑郁症患者内心极其脆弱的一角,尽管是间接描写,但从她的外在表现,我们能够窥见她真实的内心。 每个人都会偶尔遭遇抑郁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持续数日、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随着外在原因的一一解除,这种抑郁也会逐渐烟消云散。有的人适应力强一些,心理成熟一些,变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很可能一瞬间便获得“拨得云开见日月”的豁然。但于抑郁症患者而言,除却生理因素外,这种情绪却是数年累积的结果,长期的沉重的压力不能卸去,导致他们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模式(心理学上称为“心理机制”),循环往复得以不断巩固,若要纠正他们的这种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心理上尤其如此。 陈琳非常敏感,甚至是过度敏感——她第一次见到章诒和后激动地躲在洗手间里哭。敏感的另一面其实是脆弱,这种敏感和脆弱导致抑郁症患者甚至有抑郁情绪的人特别容易体会各种情感,而各种体会最终又都会变成一种忧伤,即使快乐,即使感动,即使幸福,最终都转换成了忧伤,快乐的忧伤,感动的忧伤,幸福的忧伤……这种种忧伤都会伤害到她,使她哭个没完。这种敏感常常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却有着它产生的深刻根源。也往往是越怕受伤越受伤,保护得越严实越容易受伤,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半点风雨,可是人生,怎能没有风雨? 我有时觉得那颗敏感的心一定长有触手,稍受一点刺激,它立刻就会缩回去,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自我保护意识强的另一面就是特别容易受伤,章诒和就得到了这样的“报复”——那次她在电话里用不太友好的口吻打断陈琳的话后,陈琳好几个月都不理她。 陈琳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她所表现出的热情,甚至是过度的热情,其实都是抑郁的一种表现,但没人能够理解。她的热情甚至对章诒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种困扰,与其说是她对章诒和的关心倒不如说是心理上的依赖。章在文章中只表露了一点点,说是有一次她正跟客人谈话,接到了陈琳的电话,没完没了的问候让章诒和当时有些恼火,不耐烦地打断了她。我想,这种人,他们往往把对自己的关心投射在别人身上,在对别人的关心中获得自己被需要的心理抚慰,在交流中获得情感的释放以至宣泄。 陈琳,其实是在用外在的热闹来掩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因为这种孤独和寂寞是“坏的”孤独和寂寞,让她无法忍受,她需要用这种热闹使自己的注意有所转移,使自己无依的心有所依赖,甚至在关心别人的过程中获得自己也得到爱的一种心理安慰。但这种热闹给旁观者以假象,也给她自己以假象。陈琳与章诒和刚一认识便每天给章发十几乃至几十条的短信,关心她起风了窗户关好没有,加衣服没有,煮绿豆汤喝了没有等等,就像章诒和在文章即将结束时所说:“陈琳的热情如滚开的水,纤弱如纷飞的絮,温柔如缠绕的藤。一旦扑面而来,叫你猝不及防。她急切地需要把爱分送给朋友,也急迫地需要被爱。在今天这样只讲利益的社会,陈琳的多情就非常令我担忧。” 在陈琳为认识了章诒而激动地哭时,章诒和提醒她说:“成熟的艺人,都不这样。” 成熟的人,并非心理上长有一层厚厚的茧,不太容易感动、激动、悲伤,成熟的人知道“度”,既知道对情感表达的“度”,也知道与别人相处的“度”,这种“度”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距离。这种距离,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的自由,不要让对方为你的爱而感到窒息;也会适当地表达爱——让对方体会到你的关心和爱,感觉到温暖。其实,这“度”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没有不需要一点点回报的关心,如果你的关心你的爱护得不到一点点回应,时间一长,你一定会有挫败感,所以,把这种爱和关心保持在合理的“度”上,不强迫别人,不为难自己,双方都感觉舒适。 以后说到“陈琳”时,我定会想到两个人,一个是“建安七子”的陈琳,头扎青布发带,身着青灰色长袍,脸长身长,颇有些沧桑;另一个是歌手陈琳,齐耳短发,清瘦的面庞,白布衬衣,牛仔裤,站着,是一道隔世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