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住在延安窑洞的时候有一台收音机,当地老百姓听到广播时好奇地问,那里面有人吗?现在看起来是笑话,但那时的确是极其神奇的东西。直到解放后的十几年里,收音机一直是老百姓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唯一渠道,是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贵重电器。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的一位本家叔叔在天津上大学,他学的是理科。放暑假的时候,回到乡下老家,带回一堆小零件,自己装了一台矿石收音机,当他拧来转去,小收音机里传出中央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时,我们几个上初中的孩子眼睛都看直了,真是又佩服又羡慕。那些零件价值十几块钱,但对我们乡下人来说,这实在太贵了。那时农村很难见到收音机。一九六六年春天,周恩来总理提出,要积极发展农村广播网,让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相结合。在农村的公共场所开始挂上了有线喇叭。直到“文革”中期,为了让群众及时收听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搞了个有线广播“户户通”运动,由集体出资,家家户户都安上了有线喇叭。每天早中晚由县人民广播站通过收音机转播中央及省电台的节目。收音机的作用得以广为覆盖和延伸。每天三次的定时广播成了群众政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文革”时期 ,上级通知某日某时将有重要广播,届时,各企事业单位及各大队就会组织群众齐聚在收音机或有线喇叭下聆听,然后敲锣打鼓,游行庆祝。一九六九年,派性斗争及打、砸、抢、抄、抓日趋严重,就在两派大规模械斗一触即发的前夕,收音机及有线广播传达了毛主席批示“照办”的“七、二三”布告,两派即将爆发的大械斗旋即偃旗息鼓。那时的收音机成了中国政治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它左右着中国人的喜怒与哀乐。 “文革”结束后,随着经济复苏,大批适合普通百姓使用的简易和多功能收音机被相关企业生产出来,大到立式、台式,小到手提、袖珍,异彩纷呈的收音机走进了千家万户。收音机一直威风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收录机风靡全国,电视机开始普及,收音机独领风骚的地位被彻底颠覆了,乡村的有线喇叭几乎消失殆尽。有线电视、电脑、手机成了农村普通百姓的新宠。虽说收音机已是昨日黄花,但它却承载着我们那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