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年前的我还会背《滕王阁序》,能熟练地求双曲线,抛物线。会16种语法3种时态,知道牛顿三大定律,熟记元素周期表,明白细胞的构成。三年后的我,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些知识,更是回不去的拼搏年代。大学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使我们失去了什么?我常在想,自己是不是如我所愿地在接受大学教育?还是仅仅在学习一些知识上范围化,规范化而已?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不是为了去捡一个西瓜而腾出一篮子的芝麻。大学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方法的塑造,和一个自我认识形成的过程。在经过灌压式的高中之后,我们的思想应该得到解放,一种独立思索,求知若渴的心态要摆在前面,这是学好的关键。 我理想的大学,没有围墙,它是与社会混为一体但又独立于社会,像这个社会的诗人一样,物质需要来源社会,精神要独立于社会,高于社会,服务社会。如哈佛,牛津一般,优美,恬雅的环境自是不可缺少的,来回往复的人双手都抱一沓书,有宽大光亮的图书馆,有自在生活的休息处,更重要的是有一群智慧但又不乏幽默的老师,听他们的课,有着孜孜不倦的感觉,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作为学生,有独立思考之精神,完善人格之魅力。有辩论,有谈笑。或于草坪上晒慵懒的阳光,或闲步湖边沐浴月光。谈个人抱负与国家理想,探讨名家书籍,交换时事意见。翻阅喜爱的书籍,听讲钟意的课程。个人思想极为重要,一个人思想的高度决定着他生命的高度。于茫茫人海中于悠悠长河里去与智者交谈,与志同道合者交好,锻炼自己的体魄,去磨练自己的品格,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才是求学的大乐趣……
(二)
学校的档案馆对我来说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大学走过三个春秋了才“有幸”得以进去看看。一直以来仅仅耳闻那是个“研人”汇聚的地方,估计是回到高三教室的那种感觉。
大三的上学年匆匆进去过一次,感觉有点压抑,没来得及坐下,也没来得及仔细张望一下,出来后是深吸一口气。印象是:昏暗而没有生气,并不是个学习的好地方。
这天傍晚,课后想找个自习的地方,可是图书馆与三教自习室走了一遭,空位置都是充当主人的书与杯子,无奈!联系了在档案馆的同学,说明去意,这次进档案馆该是认认真真去的,一路上去四楼,我认真观察,发现,原来这刻它是如此静寂,宽阔。整整齐齐的一片桌椅,上面是累累重叠的书,宛如整体而又独立的个人小书房。这时正值黄昏,范黄的余晖打在这一排书桌上甚是美好。同学的位置又恰好靠窗,明亮干净。上面是一排累的平整的复习书。坐下来,拿出书本,好好体会了一把,仿佛能嗅到阳光与书本的气息,原来,这是个最好的学习场所。
看了看四周,所有人都埋头奋斗着。学习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我虽敬佩少年***于街头闹市犹能专心看书,但我更相信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影响。当你置身于一群与你一样胸怀梦想,坚定不移拼搏的同学之中时,敢问你还能无动于衷吗?毋庸置疑,这天我才算是重新认识了档案馆,在心中摆正了它的位置。离开时,我对自己说,以后会经常的,来汲取一些我所需要的动力,那一叠叠足以埋葬人的书本能将高三的记忆打开。
在求学,升学的路上,我们似乎总需要一个好长的适应期。初中升高中,要等到初三才会紧张起来,考大学前的高一高二,又去哪里了呢?大一到大三仿佛是飞过来的,时光它一直在闪躲你我。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说:“把平凡化为非凡的是持续”。那么就将这些平凡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