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张爱玲,因为她无与伦比的才华,因为她遗世独立的孤傲,因为她看似随意的却具有生命的可以钻进你心底的文字……好像有太多的理由,又好像几乎不需要理由,就让我喜欢上了这位中国文坛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女子。读过她几乎所有的小说和散文,记得她许多经典的话语。书柜里也放了许多张爱玲的书,心情平静或烦躁的时候,翻一翻她的书,让那种自然而平静的话语,细致入微的描写,如清风般拂过心田,于我,也是一种享受。
前段时间,看了刘若英主演的讲述张爱玲一生的电视剧《上海往事》,在刘若英精彩的演绎下,那位奇女子传奇的一生如流淌的音符划过我的心间。她的一颦一笑,她的美丽与忧伤,和她的文字一起,又一次浸入我心里久久未能散去。
张爱玲,一个由母亲带着烦恼心情随意说出的名字,一个响彻文坛,刻入历史的名字。张爱玲,一个出生于落寞名门,长在乱世中的女子;一个从小就遭遇父母离异,没有享受过家庭温暖的女孩;一个既受父亲文人雅士影响,又受到母亲西方思想渗透的女子;一个在中学时代就被誉为文学天才,晚年却寂寥地在异乡离世的女人,她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多样的成长环境,使得她身上聚集了多重的性格和矛盾,她既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她就是一朵长在乱世的美丽孤傲的女人花。
记得第一次买到她的书《张爱玲散文集》,是在95年,书的封面是她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微侧着身子,扬着头,孤傲,美丽,高贵。从书中娓娓道来的文字间,我初识了她的生活,她的思想,她的才情一下子就征服了我。于是开始关注她的作品,《沉香屑》、《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几乎她的作品,我都读过,她笔下的一个个人物,一桩桩发生在那个年代的爱情,世事,在我心底留下了不灭的印记。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竟能描画出如此细微的心理;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竟能写出这些能刻入人心的文字!我惊叹于她的才华,惊叹于她的遗世独立,惊叹于她的孤傲和我行我素的情怀。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的感情却是凄凉忧伤的,恋上胡兰成,就注定了她一生的悲伤!“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爱上你,我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心里却喜欢的开出花来!”这是怎样的一种付出和感情啊,只是,滥情的胡兰成却不懂珍惜!与胡兰成相爱相知的三年岁月,是张爱玲最丰产的几年,也是她作为一个女人在生命里如花绽放的最美丽的岁月。就如她说过的“女人一旦爱上一个男人,如赐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愿地以一种最美的姿势一饮而尽,一切的心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她义无反顾的爱了,付出了,只是这段感情却在他的无情无义中像风中的落花一样的飘落了,而随之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她的情思随那段感情枯萎了!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便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他们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她远走异国他乡,在36岁一个女人最美丽丰盈的年纪里,和65岁的美国左派
赖雅结婚。11年后,丈夫去世,之后,便是在异乡的凄凉的晚年直到1995年9月8日中秋之夜在洛杉矶公寓孤独的离世。
看着电视剧里的刘若英丝丝入扣的演绎,脑海里满是张爱玲笔下的文字和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生命,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才华横溢的奇女子,一个美丽孤傲的灵魂,怎么可以在异国他乡,在那片没有的温暖没有亲情没有唐诗宋词的土地上香消云散呢?张爱玲的晚年,孤寂,忧伤,精神的压力,病痛的折磨,一直伴随着她的后半生,在举目无亲的他乡,她颠沛流离,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看着这些凄惨的画面,我的心痛了!这样一个聪慧精致的女子,不应该是这样凄凉的结局啊。只是,命运往往就是这般的无常,谁又能预料得到呢?!我只能猜测,在那个美丽的中秋月夜,或许,她的美丽的魂魄已随白流苏看到的那个月亮回到故乡了吧!
今日在网上看到一则讯息,可爱的网民在网上评选新中国60年十大特色
,张爱玲当选为“最小资的
”。虽是一个非官方的活动,但也可见大家对她的认同和喜爱。是啊,张爱玲,一个难以忘怀的名字,她的小资来自于她骨子里的贵族气息,她的小资来自于她惊世骇俗的对美的追求,她的小资来自于她孤傲的气质与无双的才华!她的美丽早已化作文字随时光的流逝越来越深地刻在后人的心上,能读到这样的文字,是我辈的幸运也是幸福!
张爱玲,我心中一朵永不凋零的女人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