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思念也是一种慰藉

时间:2010-05-28 16:41 来源:中国文学论坛 作者:叔洪 点击:
  寄托哀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忠孝的一种完美再现,更是我们文明古国的传统,它是我们华夏民族凝聚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代表着我们炎黄子孙的美好心灵,是善良忠厚诚实的一种具体表现。

  去年秋天的时候,接到老家大姐的电话,说是老家要搞土地整合,建新农村示范园,所有的房屋及建筑物统统拆除,连同埋在地下的阴宅也要一同迁走。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农村的风俗习惯不同于城市,尤其是在丧葬这个问题上就更有不同。虽然人们都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过去刚一退光人火化制度时,处于顽固的抵制心理,早已适应了,但对于火化后的骨灰还是要带到老家埋葬,即使你早已离开了老家多年,如果在老家还有兄弟子侄,在过世后也会被埋在老家的土地里,这叫故土难离,叶落归根。这一点是中国几千年的殡葬习惯,这种意识滞后的情况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消除的,尤其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尤其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但这种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华夏子孙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忱,和美好的传统意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是深入人心,功不可没。


  在殡葬的风俗中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孙子不起爷爷的坟。我的父亲和叔叔都已过世,在农村的干部都是本村的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同样也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婶子大娘,当初为了适应人们风俗习惯心理,更为了配合殡葬改革,村里特意划出一块闲置的土地用于安葬过世的老人。我们村也不例外,在那里不仅埋葬着在世人的爸爸妈妈,同样也有他们的爷爷奶奶,这是一个村的人们之间建立感情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上越加的深厚。可这一搞新农村建设便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那就是在世的人只能起父母的坟,而不能起爷爷奶奶的坟。在不知什么年代传下来一个习惯,就是孙子起爷(坟)断子绝孙,或曰:孙子起爷(坟)辈辈绝。理由是“孝子贤孙”四个字。儿子对父母讲孝顺,而孙子对爷爷讲贤惠。也就是说在父母面前尽孝的只能是儿女,没有孙子的份儿。孙子关心疼爱爷爷那叫贤惠,孙子如果不管爷爷别人也无权干涉,更不会说三道四,因为这不是他的责任。也不知是哪朝哪代订下的这个规矩,形成了这么一个习惯,并且还有了理论依据,以及规定违背后对你的惩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可是最大的惩罚了,谁还敢越雷池半步。现在想想这句话似有不通情理之处。既然已经形成了习惯,那就难以逾越,谁敢跟让自己没有子孙去较劲,这不是对父母的大不敬或最大的不孝嘛,如此罪名还有哪个敢往自己身上揽。


  大姐在电话中说是有一个外地的陵园的业务人员听说这里要起很多坟,便见缝插针地来村里推销墓地,人们跟他三番五次的砍价,已经砍下一半来了,大伙都在统计,问我有没有别的安排,是不是也为父母登记一个。我当即满口应承,既然别人都去,何不叫父母到那里和大家一起做伴儿呢,都是一个村的老街旧邻的,岂不是热闹。此话说完大姐话锋一转,说到了爷爷奶奶的坟上了,并在电话里说不忍心看着爷爷奶奶被丢在那里无人管,如果你们怕断子绝孙,那就让我这个做孙女的来办。我听后心里一酸,想起奶奶对自己的千好万好,不假思索的便答应由我们来办。


  我用电话与弟兄们通话后他们都没有意见,便告诉大姐赶紧办理别耽误了。


  放下电话,我陷入了沉思。我不是埋怨古人,更不是那种害怕断子绝孙的主儿,我只是在想,如果所有的人的坟都迁走了,就剩下那几个儿子们都过世的老人们的坟留在那里,等到施工的时候被推土机推的到处乱滚,我们做孙子的又怎敢面对这么刨坟扬骨的惨痛局面,我们还对得起对不起地下的先辈,等我们百年之后还有没有面目去见先人。难道就因为他们早出生了一辈,先入土了一步而让他们经受尸骨暴晒的煎熬,这与无子无孙又有何异。


  想到此,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奶奶那慈祥的面容。在我父亲八岁的时候爷爷便过早的离世了,当时叔叔只有四岁。奶奶靠着一手过硬的女红,以给人家裁剪缝衣为业,把两个孩子拉扯成人。在那种贫穷艰难的日子里,生活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如此,我聪明通达的奶奶还是顶着生活的压力,硬撑着一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家,把两个孩子送进了私塾,使父亲和叔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他们也为我们以后生活得幸福美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观点上来讲,奶奶绝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且是一位非常有理性且高瞻远瞩的女性,这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作出如此决定的女性,可称得上是凤毛麟角,只此一斑便可看到奶奶的眼光有多么的远大,奶奶的胸襟有多么的宽广,奶奶的性格有多么的坚强。


  我小的时候,奶奶对孙子孙女们是十分疼爱的,而对我更是疼爱有加。记得在我国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家家吃糠咽菜尚不能果腹,每一个家庭都是在艰难中度日,人人不是瘦的皮包骨便是胖的浮肿。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深知,粮食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能在重要的了,有了粮食便有了生命,反之生命便会失去。在我们家爸爸妈妈每在做饭的时候,都要挤出手心一样大小的一团纯净的棒子面来,专门为奶奶做一个婴儿巴掌大小的净面棒子面的饽饽。在那个年代,能吃到不掺野菜的净面饽饽那真的是比我们现在吃到山珍海味还要香上十倍百倍,当时的饽饽里野菜要掺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拿在手里几乎看不到里面有粮食,就是这样到了后来也很难吃到,因为野菜已经被挖光了。那个时候在过年的时候每个人也就能吃到一个像婴儿手掌大小的不掺野菜的棒子面的饽饽,看到这不掺野菜的饽饽的时候,人人的眼里都放着光,吃在嘴里的那种能够享受劲真的是连眼光都发蓝。


  奶奶每次从妈妈的手里接过这个专门为她特意做的饽饽,都会说“以后别做了,现在的粮食太金贵了。”而此时的爸爸妈妈则只有低着头不言语,因为他们只要一说话泪水便会愧疚的流出来。在奶奶吃这个净面饽饽的时候,都会在爸爸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留下一半,然后在饭后没人的时候悄悄的塞到我的手中。我那高兴劲自不必说,面对这金黄色的饽饽,却舍不得大口大口的吃,而是用小手指掰下小小的一块,送到奶奶的嘴边,奶奶着冲我一摇头,用手摸着我的头说“奶奶不饿——快吃吧,别被你爸爸妈妈看到。”但我还是坚持着,奶奶也在坚持着,因为这样不仅奶奶高兴,我也高兴,我吃着也就越发地香甜可口。然后我才慢慢得十分舍不得送到嘴里,慢慢的咀嚼着,品尝着玉米面饽饽那诱人的香甜。我在用小手往下掰的时候,都会很小心,尽管这样,还会将小手张开在下面接着,以防万一不小心有一个小小的饽饽渣掉在地上。在把那一小块棒子饽饽放在嘴里后,还会用舌头舔一下手心,尽管手心里面什么都没有,但还生怕不小心掉在地上心疼不已。


  在我吃那一小块棒子饽饽的时候,奶奶都会拿一个板凳坐在我的对面,眯上双眼,笑模叽叽地看着我,那种神情既是一种满足更是一种享受,有一种被陶醉了的感觉泛在脸上,脸上似乎还透着一种欣慰。我不知道奶奶为什么每次都要那么深情地看着我,更体会不到那种慈祥和看到后舒服得不能再舒服的感觉究竟来自何种心理。


  有一次我和奶奶正坐在房前的院中吃着奶奶因舍不得吃而省下的棒子饽饽,却被临时回家拿工具的妈妈看到了。妈妈先是睁大惊奇的双眼看看我,又看看奶奶,然后便一步跨上前来,一把从我的手里夺过饽饽,而后大声地对奶奶说“妈妈,您老这是……”此时的奶奶站了起来,一把又从妈妈的手里夺过那块小得可怜的饽饽,冲着妈妈大声地说到“这是你孝敬我的,我心领神会都把你对我的好记在心里了,至于我省下来给孩子吃那是我心甘情愿的……”我就重来没看到过妈妈对奶奶这么大声地说过话,更没看到过奶奶会对妈妈发火。当时我吓得一个劲地直往奶奶的身后藏,真怕生气的妈妈会打我。“许你疼我,难道就不许我疼孙子吗……”奶奶还是那么大声地对妈妈发火。我在奶奶的身后探出小脑瓜来看到妈妈的眼里流出了眼泪,可妈妈再也没说话,而是拿着工具一溜小跑地出了院,但我清楚地看到妈妈在用袖子擦脸,而妈妈往外跑的时候也是离离歪斜的样子。


  这就是奶奶疼孙子的隔辈亲情。无论在什么年代,爷爷奶奶疼爱孙子总比爸爸妈妈要厉害得多,甚至是十倍亦或百倍都不为之过,有时甚至就是溺爱、宠爱,就此他们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对或过分。


  奶奶对我的疼爱是说不完的。奶奶为什么会如此疼爱我,当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懂得这些,只知道一味的享受,对奶奶无私的疼爱没有半点地感到愧疚,只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如今奶奶早已作古,别说音容笑貌再也见不到了,要想再见到奶奶的尸骨也得拼力去挣脱这种世俗的禁锢,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的歧视,把爷爷奶奶的尸骨迁走。我不明白这难道会有什么不对吗。在爸爸妈妈面前我们努力去做孝子,那么我们在努力地去做一个贤孙岂不是锦上添花,理所当然的嘛。既然如此,爷爷奶奶也好,爸爸妈妈也罢,都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做子孙的就有这种责任和义务把他们的后事料理好。爷爷奶奶也有子孙,还能让他们变成孤魂野鬼不成,我们要让他们在天堂里照样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享受它们那个世界里的天轮之乐,这岂不是善事美事,岂不乐哉!


  二零一零年三月二十一日,农历的二月初六,在我和大姐的带领下,一大家子人浩浩荡荡的将爷爷奶奶,以及爸爸妈妈和其他亲人的坟从移地里起出迁到了陵园。当时我想,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以及其他过世的亲属们都会在地下感到欣慰,因为这事办的正确,应该这么办。当我们驱车返回到家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即便是村里的老街旧邻们看到我门回来,那脸上同样送给了我们微笑。我们的亲人得到了很好的安置,我们作为子孙可以问心无愧了。


  有些事情看似复杂,其实我们要是把一切都看透了,真的做起来也就变得极其简单了。把复杂的事变成简单那时我们人类的聪明智慧的象征,我们不仅省去无尽的烦恼,更使我们从中受到教益得到启发。要想让问题变得简单起来,关键是你我有没有这种勇气,有没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气魄。


  走自己的路,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办那些该办的事,只要你做对了,别人也就会理解和支持,甚至于在无形中可以对他们有所帮助。


  寄托哀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忠孝的一种完美再现,更是我们文明古国的传统,它是我们华夏民族凝聚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代表着我们炎黄子孙的美好心灵,是善良忠厚诚实的一种具体表现。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步步惊心年羹尧:雍正身边的红人

      作者:凤池

      年羹尧,这个可以和“满清第一勇士”鳌拜齐名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怎样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家奴成长为雍正…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外婆”

        “外婆”跟孩子们并不亲近。她打十三岁起就跟着自己的母亲跑些小生意,挑着装满杂货的...

      • 奶奶的照片

        奶奶留下了这张照片,让我能在想她的时候,得以及时看看她,有时还能悄悄的和她唠上两...

      • 粽子飘香

        吃着粽子,就想起母亲日益显老的面容,这已不仅仅是一枚粽子,这里面包着的是无尽的母...

      • 弟弟的梦想

        每次到机场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很深的触动,总会想起我的弟弟。我第一次坐飞机乘坐的是...

      • 三个母亲

        有一天下午我刚进办公室,就看到同事刘弈的办公桌下有三个纸箱,他可能发现我的视线投...

      • 城市与人生

        夕阳在城市的楼群里渐渐沉落,一抹血红的夕照洒在病房的窗子上。这间病房有两张床位,...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