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先生的小说,很多年前看过一些,惭愧的是,到如今,几乎全忘了书中所写的具体的内容,唯仍保留着印象的是,那些小说均以西藏为背景,写西藏的人和西藏的事。至于对马原先生本人的印象,亦一直驻留于曾看过的其作品上的一帧小照:一位敦实且颇为粗犷的东北汉子。 时至今日,当马原先生来甬,在市图书馆做一堂讲座,马原先生己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且距离马原先生作为一名先锋派 也已过去二十五载。 不过,六十余岁的马原先生,看上去像是五十才出头的模样。台上的马原先生只穿着一件短袖衫,这身春行夏令的装束,在马原先生一在台上出现,实让人颇为一惊。 马原先生先跟台下的听众鞠了一躬,随后就坐下来开讲。声音和缓,与其粗犷的外形形成鲜明反差,究其缘由,或许是马原先生作为一名文化人的修养体现;又或许是八年前的一场大病所致,且正因了那场大病,终使马原先生从繁华都市隐退到了山野乡村,而马原先生那堂讲座的题目便是:《美丽的逃离:从都市到世外桃源》。 在讲座中,马原先生讲到他如今所居住的地方,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境内的南糯山上。山上云雾袅绕,气温宜人,空气清新,且产好茶好水。马原先生在山上建了房舍,还打了井,砌了池塘,造了钟楼。马原先生每每讲到如今在南糯山上的那个家,欣悦之情就溢于言表,从而又勾起坐在台下的听众的幻想,幻想马原先生在南糯山上的那个家,应该宛如古诗中所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而马原先生本人则将他目前的居住环境比作仿佛回到了老子笔下那个鸡犬相闻的世界,那是人类文明社会的童年时期,充满了纯真而恬淡。 或许有人会说,马原先生能在山上给自已安个舒适的家,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乃因为先生有钱有财力。物质条件固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还在于马原先生的那份浪漫情怀。因为有着那一份浪漫情怀,马原先生将当初的因病而逃终赋予了它美丽色彩;因为有着那份浪漫情怀,马原先生对当初自己罹患上的那场大病才会产生独特的认识,进而选择“善意”的方式来加以对待。 马原先生那堂讲座的题目是《美丽的逃离》,既如此,马原先生就不可避免地讲到当初让他逃离都市的原因一一一场大病。 一次体检,不幸被查出肺部长了一个好几公分大的肿瘤。当时医生就告诉马原先生,十有八九是那种病。马原先生也作好了心理准备。于是马原先生被安排到了上海市最好的一家医院,准备展开治疗。但医院的医生又告诉马原先生,为确诊那个肿瘤,须先对它进行切片检验;如果第一次检验未发现癌细胞,还得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检验。马原先生讲到了他经历第一次活体切片时的情景,对马原先生来说那简直是一番漫长的煎熬;马原先生又讲到当他去取检验单时的不安心情。不难想像当时马原先生所陷入的困境:无论检验出的结果如何,对马原先生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沉重打击。第一次检验出的结果是:未发现癌细胞。这意味着马原先生得遭受第二次活体切片而带来的漫长的煎熬。于是那时,在治疗和不治之间,马原先生的想法出现了动摇。马原先生甚至变得豁然达观起来,以为得了这种病反正都治不好,那么还不如不治,免得受各种各样的痛苦。马原先生还别出心裁地对病人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番有意思的换位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决定采取“善待的方式”,让疾病怎么来便怎么去。马原先生认为自己这病是因水而致,那么就用好水请它而去。于是为寻找好水,马原先生终于放弃了正规治疗,而选择了“逃离”——“逃离”于当时的生命困境,“逃离”于繁华的都市,而那场“逃离”竟使马原先生绝处逢生,更为马原先生的生命增添了一份精彩。 曾经,读马原先生的小说时,马原先生已搁笔十余载;如今,听了马原先生的讲座,竟产生了想重读马原先生小说的愿望。在曾经读过的马原先生的某部小说中,还依稀记得主人公与一位患了麻风病藏族女人相爱的一个情节。这,唯有在文学的艺术的世界里,才能赋予它神奇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