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之中,重阳应是最古老的节日了,查其源头,可于《易经》中找到其得名由来。《易经》中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自然是重阳之日了。 为中国古人所创设的节日,无一不意蕴丰饶,皆能体现出古人尊天地,敬鬼神,亲君师,孝宗祖,重亲朋的人本思想。其实也正因这种内在文化暗合着人伦道德,顺应着君主思想,才得以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扎根形成并发扬光大,从而完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和民俗体系。资料显示,重阳得名于易,始于春秋,兴于汉,至唐时又被钦定为国家正式节日,算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然并未受到地域和民族差异的影响,各地庆祝活动和仪式也大同小异,比如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形式,天下一统,有 孟浩然之“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摩诘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作为证。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里的节日,更多地糅合进了丰富的情感成分。七夕之夜,家家举首望明月,牵得红丝千万条。姑娘们在这一天里格外用心,期盼着能结得个好姻缘,或者能获得一双灵巧的小手。八月里有个仲秋,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可古人受脚力的限制,很难完成今人夕发朝至般的快乐团聚,是以会有无数的天涯游子会在这一日里“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九九重阳,相聚在一起的家人欢庆春种秋收和家人团圆的幸福,但游子们更会在这一天里万般伤情。遥念万山隔阻的父母兄弟妻儿,感叹登高的队伍里却没有自己的影子,也只能于千里之外遥寄相思了。 察今人所创立的节日,多显出今人内心的浮躁,这一点在我的《玫瑰》小传里有所论述,譬如教师节,譬如护士节、母亲节,再譬如地球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皆因平时损毁、忽视、冷落过多,才建节以试图拯救和回归。而所承袭的所有的为老祖宗们所创立的节日,却都朴素与华美并具,像一个个镶嵌在日历中的符号,召唤着我们感情的一次次回归,能够让我们浮躁的心灵得到短暂的休憩与安宁,让荒芜的情感能变得细腻与葱茏。 重阳,国立的老人节,在这一天里,我们能否停顿一下我们匆忙的脚步,让功名利禄暂时不再束缚我们的思想,回家看看,看看那些每日都在倚闾守望我们归来的父母。不用登高,不用赏菊,不用饮酒,任凭只是半日的膝前绕行,我们的父母就已经知足了。匆忙一年,难得偷来一日的清闲,回去过一个重阳佳节吧! 近日读马致远的《夜行船?秋思》,从字里行间里读到了关于重阳的另一番的感受。“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朝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人世匆匆,还是及时把握为好,马先生因而慨叹:“想人生有限杯,混几个重阳节?”大约那时的马先生,还没有体味到我们今天给重阳节新添的这种尊老敬老的特殊况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