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女儿住处后面白天上班时间总有三两个人带着两台机器在施工。一台是带挂斗的运料机,一台是带有一些特殊功能的工程车。尽管这两三个工人施工时很努力,做活儿挺抓紧的,但毕竟人少,工程的进度并不快。我女儿对我们说,你们看这几个人已经在这儿施工半个多月了,路才铺了半条多点,要把这条路整个铺好,恐怕到这个月底都完不成的。我由此想,德国人怎这么不慌不忙的呢?在中国铺条这样的小路根本算不上什么工程,更用不了这么多天,来他十来个人的工程队,呼拉拉七手八脚大家一起干,恐怕一天头就会铺好的,哪能像眼前这样浴室里的灯笼天天挂来着。不过,我也看到这儿倒真是慢工出细活,做出来的活计还是挺道地的。他们每铺一段路,不仅将地下面的水管埋好,路边留下规范的排水口,还将路两边的车位和绿化带摆布好,车位铺好方形小水泥块,绿化带周边垒好条石,中间填满细土,最后才用方形大水泥砖铺平道路。这样,尽管绿化带上的绿化还未形成,我还是看到了这道路的设置是既实用又唯美的。我不禁由此生发感慨:这儿的工程不求其快,而求其好的方略还是对路的。这儿的工人本来就少,且人工成本也高,要他们大部队地运作,怎么可能?而他们两三人小规模施工,且充分利用机械,再算算他们每天完成的具体工程量,其实他们的施工进度是挺快的,只是我们看惯了中国式那种人海战役型快节奏施工方式,而未看惯这小股型施工的节奏罢了。 联想到这小股型施工的“慢”节奏还有哩。我们在半个月时间里从哈夫浩森车站乘轻轨去了两次慕尼黑,两次都经历了因慕尼黑市中心地下车站整修施工而不得不让乘车路线改道的状况。我想,这放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类状况的。中国的施工队伍是会用大会战和突击加班来尽快完成这一关键处的整修工程的,怎么可能让这么繁忙的车站因这按部就班式的整修而历时半月(可能这儿的工程竣工还远超半月)而使不少航班长期改道呢? 应该说,这儿的工程倒真是时间服从于质量的。在女儿住处前不远处正兴建一所幼儿园。他们也是慢慢施工来着。白天施工现场不见更多的人,但每天都能见到些变化。预计到了明年暑假过后学期开学时,这儿竣工建成新园接收学生还是大有可能的。我还奇怪,近旁已经有了一所幼儿园,怎么又新建一所。我女儿说,这里的市政建设是按照规划来的。因为这儿兴建了几幢住房,就得相应配套增加学校和幼儿园,以及其他服务性和公益性设施。 看来,德国人是较为注重“以人为本”的。这一理念也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上了。我们从埃尔丁镇可以看出,这儿的超市、学校、幼儿园,乃至车站和公交站点的规划布局,也是较为合理的。甚至城市公园、道路边休闲椅的设置,都考虑并照顾到人们的相应需求。 我们来德国已经二十多天了,感受颇深的是这儿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体系中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我们无论乘坐汽车沿着公路走,还是乘坐火车顺着轨道跑,总能看到每隔几公里或十几公里,就可以看到一个风格各异、大小不一的小镇。 我女儿告诉我们:德国的不少小城镇都诞生于中世纪。一方面,因为德国人对古建筑非常爱护;另一方面,德国的祖辈在建筑上早就以讲求质量为准则,因此大多数小镇都是古迹处处,房屋的寿命动辄几百年,但仍然保存完好,石板路、教堂、传统建筑在和谐之中都显现出各自的个性。德国小城镇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中并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建楼台亭榭上,而是以绿取胜,大力植树,栽花种草。一般来说,每个小城镇的森林和花园总面积都占该城镇的1/3以上。园林绿化不仅成为城镇设计的主要脉络和元素,还缓解了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增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确实我们在埃尔丁就觉得,小镇不大,公园不少,体育场地更多。在公园里,随处可见白色的天鹅、奶黄色的水鸭在池塘里游动,丝毫不在意岸上伸手可触的游人;而在城市中心的广场上,白色、灰色的鸽子就在行人脚前悠闲地蹒跚,还自由自在地咕咕叫个不停。这一切仿佛向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朱道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