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爱喝酒,也有条件喝酒。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像老王这样的人,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有人甚至打听老王家姑娘有好大,想方设法地和老王套近攀亲。而老王呢,背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的帆布包,走到哪点吃到哪点喝到哪点。反正,他那包里,不晓得装有好多钱,他胆子也大,不怕别人打他的歪主义。在老王看来,他是做好事的财神,不会有人打他的歪主义。因为他的身份就是乡里(区管乡)信用社的信贷员。不要说老王,就是和他关系好的,人们都要多尊重三分。那时候,好多地方兴起了乡场,我老家那地方首当其冲,牛马市场旺象年年。本地人想从别处贩牛马来卖的,都得找他借钱做本钱。老王借钱的手续非常简单,随便一张烟盒纸,写个条子,注明借款金额、利息和还款时间,落上大名就行。所以,老王无论走到哪点,都有人笑脸相迎。 谁知,1982年春的一天,突然有消息说,老王上吊了,被家人发现的时候,身体都僵硬了。 某些借了钱的人暗中高兴,甚至还后悔借少了。后来又传出,上级查账,老王保存的借条金额与账上相比,出入7000多块钱。在一个干部的工资仅有三十多块钱的时候,这在当时算得上天文数字。但是,上级组织人查老王的账,无论如何查,老王这7000多块钱,也查不出个去向。老王的衣服鞋袜,一年四季,并没有多大变化。老王四个娃娃,但都有承包土地,帮忙的人多,温饱不成问题。再说,他老伴勤快俭紧,每年要喂几头大肥猪,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老王一个月还有好几十块钱的工资收入。娃娃读书也花不了好多钱。那么,老王的钱会飞么? 不用说,笑迎老王的那些人中,对嗜酒如命的老王,好酒好菜招待的,定有人暗室亏心喽。因为某些借了钱而以为人死账烂的,最后都有人拿起借条来催债。于是有人说,老王是死在酒上。当然,供销社的会计说,酒也怪点,但更重要的是老王一个人背起钱去放贷,方是方便了老百姓,但危险随时都存在。加上喝了酒,把钱给了人家,忘记打借条的情况可能也有。喝了酒又记不清实际情况,出了问题有口说不出。 老王糊里糊涂的走,留下一笔糊里糊涂的账,也不知当时的主管部门如何处理。 19年前,孩子出生,结婚不背债的我,需要用钱。在广东打工的幺妹借给我一笔钱。两年后,结婚在晴龙的她,买房需钱,我到某镇找了个熟人借了800块钱准备归还幺妹。借的时候,那位已为人妻的妇女,在办公室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真的就是随手在办公桌上拿了张烟盒纸写的借条,说是最多三个月就还。我说找信用社的熟人借钱还真方便。她说,她到某村,肖某托她存信用社的,她还没存,先借给我。要是存进去了,我借的话,就没这样方便了。搞审计的我,晓得是怎么回事。但觉得人家是方便我,不好点水。结果还没到期我就去还,去她不在家,但她丈夫在。他丈夫写了个收到黄平还来借款800元的便条给我就了事,至于那60多块钱的利息,收是收了,当然没有依据。我摇了摇头,觉得信用社的管理真的有点乱。 2013年5月,妻弟建房要借款,因没抵押物,又没有办得贷款证,来找我家房产证去抵押贷款。我说不用,我有信用联社的贷款证,授信额度100,000块钱。 妻弟说他们贷700,000块钱就行。可是,当我问到信用联社贷款部时,说是没了贷款指标,要等指标下来后才能贷。就这样,我在去找另一家银行,结果贷款从申请开始,到贷款到账,等了八天的时间,据说还算快的。当然,利息是千分之九点二八还多,比信用联社的高。当家之人,大不可细算。当得知信用联社贷款指标下来后,想办法把这笔借款还了,转到信用联社贷款。 我们拿起贷款证、存折(信合卡)和两个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去到小微信贷窗口,那里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还帮把所有需要填的填好后,要我交350块钱的保险费。一位年轻的小伙开了单,我去把钱交了。不到半个小时,手续齐了,说是贷款会直接打到我们的存折上。下午就收到短信通知。第二天就把钱取出来借给妻弟了。到付息的时候,他们又提前几天发“温馨提示”。我们按提示付息时,开利息单与收钱是不同的窗口。到期还完后,窗口的人员告诉我说,以后可享受一点利息上的优惠了。搞过17年审计工作的我,从他们一系列的服务上,意识到他们的管理,不管是历史的对比,或是横向的对比,从审批的快捷、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在制度规范和管理的加强上,都让人感到有了质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