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真正的文人不要拒绝苦难

时间:2015-01-06 10:39 来源: 作者:博华 点击:
世间的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活着的人,一部分则是生活着的人。没有理想和追求,得过且过,让生命随着时间的流水静静在光阴的轮回里消失在茫茫历史的原野里,这些人便是“活着”的人。另一部分人内心秉持着独特的原则和理想,无论处境如何,心中总有一团理

没有人喜欢苦难,然而有时苦难却像如形影不离的影子在某些人的生命中怎么甩也甩不掉。好像这些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就是要遭受苦的。纵观人类文明史,这些命运多舛,与苦难为伴的人以文人居多。撇开外国的文人不说,就以中国的文人来看,从孔夫子一直到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成就卓著的文人,没有几个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这真应验了那句话:“文章憎命达”。为此有人说是苦难成就了文人的艺术成就。此话不假。但问题是中国历史上受苦受难的人不少,为什么唯独文人们吃了苦之后能将苦难的体验化作珍珠般的文字和精神的芬芳,留给后世,让后来人在无尽的回味中,时时生发思古之幽情呢?

世间的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活着的人,一部分则是生活着的人。没有理想和追求,得过且过,让生命随着时间的流水静静在光阴的轮回里消失在茫茫历史的原野里,这些人便是“活着”的人。另一部分人内心秉持着独特的原则和理想,无论处境如何,心中总有一团理想的火焰燃烧着。他们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往往有抵触,有碰撞,因此执着地去追求他们内心的理想时,却不时招来现实的非议,于是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便会摩擦出精神的火花,从而展现了自我的价值。这部分人便是“生活着”的人。历史的滚滚洪流,虽然让一批又一批的人湮灭得无影无踪,但也让那些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生活过的人跨越了历史的门槛,像熠熠生辉的璀璨星斗永远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让人们敬仰。这部分人以文人居多。

中国的文人大都具有率真的性格。惟其率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保持了一种独立的精神人格,无论面对何等权贵,都不肯以阿谀奉承的方式放弃自己内心高贵的理想。地位卑贱,内心高傲,没有趋炎附势的习惯,这使得中国有精神追求的文人们的生存状况十分尴尬。虽然胸怀大志,才高八斗,但生活落魄,命运多舛,在这种巨大的生命反差中,文人们还是用过人的才华,隐忍着内心的孤独,化解着生命的苦难,用个人的不幸,成就着中华民族文明之火生生不息之大幸!千古文人,际遇多苦,苦中作乐,唯文人之专利尔。此话说起来轻松,但文人们背后承载的生活苦难却是无法言说得清楚的,真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中的甘苦,只有文人们自己知道。

向往幸福是人的天性,文人也不例外。可一旦从事了文人的职业,便跳入了苦海。都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文人们偏偏是一头头犟牛,率真、执着的性格让他们愣是不肯回头,为了心中的理想,用九死不悔的心态执着于自己的追求。追梦的过程中,用纯洁的文字描绘着自己心中圣洁的理想。这些承载着文人们生命痛苦而又一尘不染的文字如一缕缕清新的风吹过我们的精神家园,抚慰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正因为这些灵动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字的存世,才让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再荒芜,并且充满活力。真正的文人就像逐日的夸父,完全是一些为了心中理想而活着的人。他们超越功利,不慕虚名,用超越世俗的勇气,担当起文人的使命。将苦难的海水,化作精神的彩虹,引领人们前行。在当近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虽然好多人狂欢在物质生活的盛宴里,忘记了人生的四季,但依然还是有人心甘情愿在鲁迅先生那外表冰冷,内里却充满无限温度的文字里寻找通向彼岸的生活道路,因为这些文字用苦难的血泪和精神的深度激起了人性共同的情感——同情与理解。这就是文人们的工作所催生出来的文化力量。

人不仅应该“活着”,更应该“生活着”。因为“活着”是一种千篇一律的生存状态,唯有“生活着”才是对生命理解后的一种“境界”。也许“活着”比“生活着”更轻松一点,大多数人选择了“活着”的生命方式,因此生活中自然就规避了许多的苦难。殊不知苦难是生活的磨刀石。没有了苦难磨砺的生活,生命的质量自然也就下降,其分量也就大大减轻。苦难和不幸不是同义词。古今中外的文人们虽然历经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痛苦,但从他们留下来的文字中似乎看不到一点属于他们个人的悲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虽然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依然苦中求乐,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天人合一的优美诗句,其达观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何苦只有?一生倒霉透顶,惨淡经营的杜甫,处于“朝扣富儿门,暮逐肥马尘”的贫困状态,他笔下尽管流淌出了无尽的愁苦,但那些苦难大多是由家愁生发的国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用一个文人特有的担当,超越个人的苦难,去传递民族苦,国家难,何其伟大?每每读到文人们留下来的文字,很少让我们联想到他们自己生前遭受的那些苦难,不是我们不知道或忘却了他们经历的苦难。而是他们个人的痛苦已经在他们超越苦难的文字中挥发掉了。他们自己那个小我已经从妙笔生花且超越世俗功利的文字中淡出,悲天悯人的高尚家国情怀让他们在矢志不渝的梦想追求中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一个永恒的安身立命之所。这就是为什么这些苦难缠身的文人们并没有成为苦大仇深的诉苦者,而是作为一个个和蔼可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坐标为人们所亲近、所敬仰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物质繁荣,政治清明,言论自由。文人们的生存现状应该比古人好多了。但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却是文人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却也是大大淡化了。面对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面对物质利益的多重诱惑,在文化价值多元的现实社会,文人们的内心世界已经不再淡定。在“个性张扬、实现自我”价值观的风气引领之下,文人们心中的“小我”逐步膨胀并开始放大,在一种优哉游哉的小资情调里,挥洒着自己的文化才情,虽然文采蜚然,但内容和格调却是实在不敢令人恭维。文人们笔下全是个人生活中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琐碎小事,但却生拉硬拽,愣是掺杂进一些肉麻的情绪,来吊起人们的胃口。美其名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生活中经历的点滴小事,都能进入文章,他们试图以文章高手的姿态,博得人们的青睐。然而却事与愿违。中国文坛当下的现实的确是太寂寞了。就连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大事也没能引来国人多少关注的目光,除了媒体媒体空前的炒作和宣传,平民百姓一点激动的表示也没有。

虽然今天物质生活优越,但苦难并没有远离我们。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小人物在为温饱问题挣扎,还有很多令人揪心的社会问题在挑战着我们的道德底线。这些不应该被我们当代文人视而不见。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离开我们的著名 路遥就是一个和苦难较劲的 。他的目光关注小人物,关注小人物的生命苦难以及和苦难抗争的生活命运,并将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用透支自己生命的方式,写出了令人感动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样份量且感动人的作品。为了钟爱的文学事业,他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今天的80后,90后文学新军已经崛起,他们新新人类的语言虽然时髦、时尚、前卫,但作品中没有了苦难的洗礼,精神的分量自然减轻了不少。“常抱心头一点春,须知世上苦人多”,这是文人的良知。无论如何表现自己,展现自我,作为文人还是不能忘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不把自己的命运与之联系起来,仅靠眩文学技巧和表现自我,其结果只能是哗众取宠,在文学的道路上不会走的太远。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必须记住这一点:花盆里永远不会生长出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苦难是生活的导师。远离和拒绝了苦难,文人就等于为自己关上了一扇重要的生活之门。一旦这样文人们写出的作品就会是一些无病呻吟的东西,只会像一些无法出售的劣质产品充充样子而已,要成为受人追捧的商品是万万不可能的。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真正优秀的文人是不能拒绝苦难的。历史上所有为人们敬仰的文人无不是自觉与苦难为伍的人,在苦难的磨砺中,他们成为了生命的强者。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生活就是一个小品

    作者:孙银芳

    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在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回家的路

      一想起回家的路,我总是填满了感动和感激,回想起路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朵花...

    • 船上的家

      水边流动的风景,在旁观者看来是美丽和煽情的,对船员来说是凄楚和可怕的!他们总梦想...

    • 搬运工小冯师傅

      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北京,就应该理直气壮、充满自信自尊地把自己当成北京人,把北...

    • 念佛

      人生像一场艰难而又快乐的修行,生活是我们坚不可懈的信仰。念佛是生活的一种姿态,也...

    • 温馨点滴

      这种感动与幸福来自人性的善良,来自爱心,来自信任。爱心是生活的心脏,信任是生活的...

    • 第一次远行

      人生也像是一场远行。远行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孩子,结束的时候我们已经白发苍苍。远行...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