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进士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说到宋朝大才子黄庭坚转世的一段公案,发出了‘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慨叹;古人在《增广贤文》中积淀了卓越的人生智慧,记载了诸多言书可贵的句子,如‘书到用时方恨少’、‘黄金散尽为收书’;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中也表达了‘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观……古往今来,爱读书者、喜藏书者数不胜数。窃以为,自古好书者,皆有一个共同的情怀,那就是愿为书痴。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如今,人们早已摆脱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桎梏,也早已打破‘自古华山一条道’的定势思维。读书的至高功效随着时代的变迁显已失却芳华,但人们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敬仰却随着年轮的增长而日益增长。繁忙的尘世,喧嚣的人潮,热闹着这个世间的热闹,一方清静现如今已是越来越难找。 常常有心想读会儿书时,莫名的电话来吵,奇怪的不速之客来扰,烦人的琐事来搅,忙完一天的工作和家务,结果周公来找,一天想读几页书,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晨起晨练时,整个世界还静悄悄,但‘忙碌’已开始随行。一个人时,也常问自己:真的有那么忙吗?时间都去哪儿了?直到有一天,“碰”见一位哲人,他念念有词地反复着一句话——待有闲而读书,终无读书之时。 我才幡然醒悟。鲁迅的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富兰克林的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忽视时间就是忽视生命。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赫胥黎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从此,我开始抓住我的24小时,开始读能读到的无论什么书。 慢慢地,我开始发觉,人一旦忙起来,时间反而多起来,时间一多,精神空间也随之大起来。原来要一年才读完的书,现在一周就可以读完;原来整本书处处都觉得可以抄录的好语句现在反而越来越难挑;往常听别人对身边的人与事评是论非,也总不自觉地参与其中,读书的时间多了,闲话的时间也就少了,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是非对错,懂得了用成熟的心态去理解和包容。 人生路漫漫,每一个年龄阶段有每一个阶段要明白的东西,而书籍会让人们为下个阶段要接受的东西奠定基础,做好准备,会让人们更深刻地巩固过去,尘封记忆。常读书,可以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新的能量,在新的成长中便能看淡过往,认清当下,对未来满怀希望。 生活的哲学很深奥,不是人人生来就懂,而打开生存之门的方法也很多,但读书无疑是获取开启这扇门的钥匙最直接最轻易的一种。常言道‘人从书里乖’,读书,充实人的内涵,增加人的修为,予人智慧,使人明理,乐于读书的人会是一个内心强大而勇往直前的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