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定会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看看男嘉宾们出场时的气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看看女嘉宾们面对刚上场的男嘉宾时的那种捉摸不定的眼神,有时,甚至于还想,摄像机镜头掠过的一个个如花似玉精装本的女嘉宾们一旦卸妆后又将是怎么样的一副模样。
在我所看过的节目中,有两位男嘉宾出场时给人的感觉有些特别,一个是美籍华裔,可能乘坐的是直升式电梯,第一眼见到他时他是坐在地板上的;还有一个是韩国人,好似喝了酒,摇摇晃晃走到前台,与主持人握手时也好像晕乎乎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难安静地站上一分钟,东张西望,摇头晃脑,要不然就是重心落在一条腿上,另一条腿抖擞不停。整个过程肢体语言非常丰富,甚至有些怪异,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活脱脱一副郎当相。如果用医学上对多动症的定义,这两人的症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女嘉宾说这个男孩太轻浮,那个女嘉宾说这个男嘉宾太不成熟了。可能是因为照顾到颜面,一开始还留着灯,可渐近尾声时,灯唰唰地全熄灭了。点评嘉宾苦笑着脸,说眼前的男嘉宾展现的是真正的自己。再想想刚播放的VCR,片中的他和眼前的他就是一个人,神态、表情没有两样。
要想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是需要勇气的,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的。东方卫视《百里挑一》有一期栏目,有位男嘉宾各方面条件相当优秀,最后有三位女生要跟他走,主持人要他作出最后的选择。他看着眼前的三位女,沉吟了一会儿问道:你们愿意卸妆让我看一下你们的素颜吗?第一位女嘉宾说不可以;第二位女嘉宾,只是微笑了一下,很显然她也是不愿意,只是没有说出口;轮到第三位嘉宾了,她没有任何犹豫,对男嘉宾说,请你等一刻钟。说完就朝化妆室走去。男嘉宾一下子激动了,大声说我一分钟也不能等了。快步走上前去把女嘉宾紧紧地拥在怀里。
生活中的我们没有学过变脸术,但经过生活的磨砺,这种行事艺术早已烂熟于心了,无形中,人们多了一副或是多副面孔,“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就是对这一现象非常通俗而形象的概括。如今的社会,道德滑坡,诚信危机,人与人之间连起码的可信度都没有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了学校教育学生、家长教育孩子重要的口头语。说话都不行了,还谈什么去帮助危难中的陌生人呢?陌生人跌倒在路上,你敢上前去扶起来吗?但一旦新闻报道中披露见死不救这类新闻的时候,我们一下子又悲悯起来,口诛笔伐,大骂旁观者没道德、失良心。不要说我们做事要处处提防着,就是说话也要格外小心。内心话宁可对陌生的网友说,也不对自己最为亲近的人讲。他们深知,对陌生人说得再多,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网友们可以选择听,也可以不听;他们可以选择乐于倾听的网友,而删除说不拢的网友。对亲近的人来说就大不一样了。当你心中有委屈,想对他(她)倾诉时,还要看对方的脸色,揣摩对方的心情,不在合适的机会、恰当的时候说了,反而会惹火烧身,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心里更添了一层堵。一般情况下,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想说的话深深埋藏在心底,并把它包裹得严严实实。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不一定就是这个人真实的自己,尽管遮掩、伪装自己让心里很累,但除之而外没有别的可以选择的了。我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只是从书本上了解了一点西方人的生活习惯,说人们相遇时,交流的中心话题常常是天气,如果两个陌生人聊天时,也是先从聊天气开始。这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文明进化到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度,还是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
当然,让我们做回真正的自己,不是什么原则都可背弃的,也应该拿捏好度、把握好一个分寸:再拖沓的人到了特定的场合也要尽量让自己融入其中,而不要让别人以为你是另类,你不会穿着短裤,光脚趿着拖鞋去参加某个研讨会;你也不会因为喜爱音乐,每次到餐厅吃饭,都要把碗筷敲得震天响。有次看报,说一个女子经过候机大厅时,裘皮大衣、墨镜、名包,高贵优雅;高跟马靴有节奏地敲击着地板,款款而行。一登机落座,忙不迭地脱下马靴,放到座位下面。看完后我觉得有点儿好笑,难受就不穿呗,何必这么受罪呢?再想想觉得也不能这么说,不管是谁,我们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别人面前,哪能怕自己多吃一点苦、多受一点罪也心甘情愿的。而这些所说的只是外在的,关键又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是否完全听从于内心的召唤,心口如一,心和行动一致。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这并不是依靠某个人或是某一个群体的努力可以做到的,这还有待于社会大环境的净化、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有了这些保障,有了这个前提,人才有可能回归真正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