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居住在城区内,天天被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包围着,百无聊赖的生活更会让内心感压抑和怅然。偶然的一个机会,好友宝泉送给我一块石,块石的外形酷似布达拉宫的微缩远景,我欣喜异常。远看近观皆胜景,有色无声总有情,越看越喜爱,爱不释手。石的沉静凝重和质朴坚贞的固有品格使自己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赏玩这块石的过程中感觉到了自己与大自然的亲合,品味出它特有的朴拙的格调和坚贞永恒的性格,以及他深远而幽邃的内涵和天地自然的灵气。心灵顿时得到净化,情操为之陶冶,渐渐的我感悟出了“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这句话所指的特殊蕴涵。心底崇尚自然之美的情愫油然而生,不禁让我想起了《幽远集》中十七令里第三令“石令人隽”所要表达的“剪罢青田裁寿山,镌磨冲切镂华年;刀锋斩定乾坤事,朱白辉映天地间”和第十七令“金石鼎彝令人古”所指的“轻抚鼎彝追前事,展卷若闻金石声;幽思怀古三分意,便觉人物两沧桑”那种宁静致远和虚怀若谷的意境。 奇石内在的自然状态美韵自生,妙趣天成,令人以石得趣,乐在其中。“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隽永”,奇石坚贞永恒,赏石还可健身、励志,怡情养性,化忱为乐,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连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也难以想象和创造;赏石能让人神清趣雅愉悦超然,隽石千世界,陋石百首诗,细微观沧海,方寸览万山;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无声的诗,是不朽的画;“水华究灵奥,阳精测神秘”,古今名人与奇石结缘的人甚多,这种艺术创造活动丰富了石文化的艺术欣赏内涵,他们爱石、赏石、藏石成癖,把感情寄托在石头上,怡情明志,从奇石的线条、质感、纹理、色泽、形成中领略自然美的神韵,留下脍炙人口的趣闻。清人赵继恒的“叠叠高峰映碧流,烟岚水色石中收。人能悟得昆中趣,确胜寻山万里游”就是一首赞美奇石意境很高的诗篇。
于是,我置这块外形颇似布达拉宫微缩远景的奇石于书案之首,让它伴我伏案苦读,亦或是握笔凝思,每当无意间抬起头与其对视时,总会感觉似有青藏高原上蓝天白云下的一股田园清彻之风迎面而拂,让我回肠荡气;用手轻轻抚玩,会让我心驰神往、浮想连翩,觉得我手中握的是集天地的灵秀和日月的精华而成之物,我手中握的是人世间亿万年的风雨沧桑!在感慨人生苦短岁月悠悠之余,那沉寂于心底的翰海之辞、神来之笔顿然于心间,洋洋洒洒……石虽无生命,但奇石可以沉淀一切,它传递给人类的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境界,“石可破,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不可夺其赤。”它在人们的珍爱和观赏之中获得了生命的价值。“顽石多奇趣,氤氲藏春秋。天地精造化,相伴可神游。”精美奇妙的石头栩栩如生,流溢深情,每观奇石,都诚诚然如高僧悟禅,又若谦谦君子玉树临风,可以在奇石体上找到人类的影子和形态,都好象将人生百味过滤成宁静与优雅。
石虽无言却有情,任凭风雨雷电,不顾酷暑严寒,它总是默然无声,静静的注视着滚滚红尘中的一切,它总是缄默如金岿然不动的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但它凝固着的,却是永远的真诚和无比的坚贞,就这样天长地久的与苍天大地相厮相守,哪怕是海枯石烂,也绝不因世态的变迁更改那个初衷的承诺。
石是一部无字的书,石更是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石经历的是地球亿万年的演变史。它记录着人世间的沧海桑田,翻阅它就会知道因天陷东南地倾西北才有了女娲补天和红楼宝玉,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达摩面壁和米芾拜石,更会明白望夫崖和阿诗玛,才会感悟三峡的奇观异景和云南石林的天然神奇,才能感悟到桂林山水的秀美、黄山的险峻和昆仑的苍莽。
观石赏石的感觉如同是在参禅悟道,给人以静美和怡然的感觉。石在其坚硬的外表下,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激情,它宠辱不惊,不浮不燥,将磊落与坦荡展示给世人,一旦时机成熟,必将山崩地裂让乾坤隆动重新塑造一个崭新的世界;所以,人们应当经常面壁沉思,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大彻大悟,获得涅磐重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当今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愈来愈少,但祟尚自然返璞朴归真的愿望和追求却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家居或是案头摆置几方天然奇石,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品位和修为,自然会令人赏心悦目顿生雅趣。赏石生情,因情生韵,由韵生美,因美生爱,由爱生恋,这正是奇石文化历经千载经久不衰的根源之所在。石独特又无与伦比的天然美,正好符合现代人追求身与心、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相和谐统一的同时,强调回归自然的情结。我想这也是现代人热衷于观石赏石的情愫之所在。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奇美绝伦的石块,更想探寻石块所蕴涵的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和开拓进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