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以空间叙事为主,情节的推进、故事的走向都需要在不同场景之间进行转换和更替,如此才能满足电影的叙事要求和观众对视觉影像的期待。但也有导演反其道而行之,比如《127小时》和《活埋》,二者都是典型的单一场景叙事电影。导演究竟如何在单调的场景里叙述一件完整的故事并且力求做到紧张刺激、扣人心弦呢?
《127小时》是丹尼•鲍尔继《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后又一冲刺奥斯卡的力作。这片的噱头在于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也就是说《电锯惊魂》中断腿自救的故事果真发生在现实生活里了。男主角是个讨喜的角色,乐观到盲目,再加上魅力四射的眼神,难怪他断臂的时候有人在电影院晕倒。
对于这样一个以男主角为绝对表演对象、并且几乎未换过场景的电影来说,压力是相当大的,他要表现绝望、幻象、勇气等内心的东西,而发挥的空间就在那一平方米的范围内。所以用电影的100分钟来演绎实际发生的127小时,无论如何都太单薄。况且若只是断臂自救的故事,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拍成了科技教育片,势必要加上遗憾、悔恨和传统的美国家庭观——这也是《127小时》提名奥斯卡的成败关键。
还好男主角用一种特殊的状态最终完成自救,期间那段自导自演对自己的采访更是有趣,否则肯定就在如此绝境中绝望了。我曾听说,当一个人快死亡的时候,他会经历潮状呼吸。那是生命停止之前最后一段呼吸,汹涌极了,就像大海的声音。正如男主角在绝望中对人生的反省,简直比死亡还要美。
另一部类似单一场景叙事的电影还有2010年由罗德里格•科特兹执导的《活埋》。密闭空间独角戏是《活埋》最大的卖点。整部电影只有一个人,一部手机,一盏照明,一把刀,以及一场棺材大小的密封空间,这就是《活埋》的全部内容。让观众能够在93分钟的时间里全心投入如此孤独的电影,本身已属难事。但《活埋》并不是这类电影的鼻祖,甚至不能算这类电影中成功的典范。较之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同类影片《127小时》,还有诡异性十足的《终极面试》而言,《活埋》显然有“雷声大雨点小”的嫌疑。虽然导演有足够的野心,但呈现出来的电影却真的被密闭空间局限了。
密闭空间永远都是绝对的好题材,因为每个人都是需要一些孤独感的。但如果真的把“密闭性”和“独角性”做得太绝对,就会失去戏剧本身的张力。况且并没有绝对的密闭,即便死磕到底、直到最后一分钟都局限在棺材里,电影也为男主角安排了一条开阔的电话营救路线。在绝对的密闭空间里,只能看到局促的环境和晦暗的灯光,很难衡量这唯一男主角的表演,顺带也就削弱了导演刻意营造的黑暗氛围。其实,导演完全可以在电影的开始弥补一些男主角最普通的生活细节,比如他一直拨打求助电话的老婆Linda,还有他的母亲,这样至少让观众对角色就有了归属感。
虽然结局还算精彩,但可惜仍感觉不够惊喜。这种反转的手法最近一直被用在电影电视中。我个人倒是认为电影的高潮出现在棺材漏沙的瞬间,CRT公司的人事部门打来电话同困在地下的Paul撇清关系。你看,导演已经在一通通机械的电话对答中讽刺了美国的官僚主义,冷冰冰的回答,根本没有人在乎——这还不够讽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