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无暴力不成影:《饥饿游戏》 《大逃杀》 《10亿韩元》

时间:2013-08-07 13:04来源: 作者:房媛媛 点击:
暴力不是真实生活的再现,但却能够满足人们潜意识中的破坏欲望和对社会的不满。悲喜剧因素的融合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快感的融合,由此产生出新的审美眼光暴力,满足了观众调和、中庸的审美心理。于是,无暴力不成影,电影中的暴力因素随着电影技术和艺术的发展

 

  “暴力”不是真实生活的再现,但却能够满足人们潜意识中的破坏欲望和对社会的不满。悲喜剧因素的融合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快感的融合,由此产生出新的审美眼光——暴力,满足了观众“调和、中庸”的审美心理。于是,无暴力不成影,电影中的暴力因素随着电影技术和艺术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饱满。
  
  由盖瑞•罗斯执导、第85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詹妮弗•劳伦斯主演的《饥饿游戏》在北美上映时,所有人都惊讶于其火爆程度,简直让2012年陷入一股“全民饥饿”的癫狂状态。所有影迷都只猜中了开头,却未料到结尾:我们自然能想到它会成为2012年的热门电影之一,但没有想到竟然火成一种“饥饿现象”。
  
  有专业媒体人评价:“《饥饿游戏》生逢其时,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刚好处于电影的空档期。《哈利•波特》系列完结,《暮光》只剩最后一个狗尾续貂,在美国这样全民娱乐至死的国度当然亟需一个同等级别的系列电影出现来接替二者的位置。”没错,电影如人生,有起有落,那些曾经抱团火到爆的系列电影如今早已抱团自焚,走到尽头。
  
  同样改编自畅销小说,同样是两男一女,《饥饿游戏》既改变了故事及其风格,又延续了传统,真正满足广大影迷和媒体的需求,不火才怪。作为一部改编自畅销小说的电影,《饥饿游戏》算成功之作。即便没有看过小说的人也能全程顺畅观影,而不会像后来的《哈利•波特》,对于陌生的观众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而且难得的是,因为电影版的《饥饿游戏》和原著小说相辅相成,所以不但获得书迷的支持,同时反过来提高了小说的销售量。可见,那些所谓的小说死忠是否会接受电影,还是要看原作者的参与程度,他们喜欢的仍旧是能够在文字和影像间达到最好平衡的原汁原味。
  
  但如果真要玩“杀人游戏”,再也没有什么比日本《大逃杀》更为经典。同样是把一群青少年聚集起来迫使他们互相杀戮,直到最后产生一个幸运者,杀戮得以停止。这过程中,你可以思考人性和命运,也可以斟酌求生的欲望和本能,甚至还可以对价值道德重新判断。类似的影片还有《荒野求生》、《天地逃生》等,《饥饿游戏》无论如何也算不得有所突破。好就好在导演非常聪明地把女主角设置成一个不完美的人。她抵触感强,甚至大多数时候自私,她既是杀人者也是受害者,在她身上,女性的强势和柔弱完美结合,那点被叫嚣太久的女性主义再次释放。天时地利人和,《饥饿游戏》就这样让影迷狂欢一把。
  
  值得一提的是,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的暴力电影对暴力的处理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一如《饥饿游戏》运用超强的视觉效果使得观众在观影时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让饥饿游戏以更加“游戏”的面貌呈现,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而2000年日本的那场《大逃杀》可谓完整展现了另一种暴力意识:纯肉体搏杀。电影以新世纪的一个未知世界为背景,国家面临崩溃,社会动荡,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日本军政府索性与这些问题学生玩一个野外战争的游戏。42个学生在班主任的设计下被骗到荒岛,而饰演残酷班主任的正是日本“暴力鼻祖”北野武。他给同学各种不同的武器,且下令只有一个人能生存。为了活命,平时要好的同学不得不露出兽性,使出最残酷的方式来杀死好友。
  
  《大逃杀》的导演深作欣二在暴力方面从来都不手软,有趣的是他的血腥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反血腥。昆汀•塔伦蒂诺曾经说过:“暴力,也许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行动,也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坚持。”电影开始,一张血迹斑斑的脸搭配狰狞的笑,稚气由邪气取代,手中还拿着沾满血的洋娃娃——她就是这场“大逃杀”的获胜者,靠成功杀死所有同伴而生存下来的“幸运儿”。小小的年纪,巨大的反差,让我们不禁脊背凉透。人性的丑陋、软弱、邪恶、自私、赤裸裸呈现。之后,42个孩子陆续死亡,导演刻画了每一个人在面对这种死亡方式时的恐怖心态:有的因柔弱而死,有的乘机发泄平日压抑的仇恨和兽性,有的消极退出寻死,有的积极对抗求生,一场场真面目的揭露,比暴力喷血画面还要震撼。
  
  九年后韩国上映一部《10亿韩元》,被认为是《大逃杀》的翻版。不过比起《大逃杀》主要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10亿韩元》的拷问更具有普适性,钱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罪恶的源泉。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10亿韩元只是个引子,参加厮杀的选手们甚至都没有亲手摸摸箱子里那些充满诱惑的小纸片,仅仅面对有可能获得的幻像便毫不犹豫跳入这样你死我活的境地。人类所谓的道德究竟能够沦落到何种程度,或许这才是影片的实验对象。
  
  当一个人处在生命受到威胁并且不知何时会死去的情境中时,我们都非常想知道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更想看到他最终所能爆发出来的能量。究竟是多想活下去,究竟有多么害怕?面对暴力与接踵而至的死亡,人类会怎样选择?电影中的“幸存者”最后说:“人都是一样的,时常活在恐惧中。”也许对暴力的终极幻想真正到来时,死亡的感受才更加真切。
  
  是的,暴力让我们恐惧。没有人真正热衷暴力,那些把画面对准暴力的人其实都有着、或者曾经拥有柔软的内心。暴力之所以被人欣赏、享受甚至推崇,是由于人本身具有的一种先天的攻击性、破坏性逐渐在成年之后被压抑、被遏止,因而通过电影中暴力场面的观看,可以达到发泄内在本性的作用。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因为没有一种社会秩序是完美无缺的,而这种社会秩序的缺陷势必会造成社会生活中的不满意者和急于倾诉者,因此电影中的暴力对于这些潜在观众来说,恰恰是在某个层面上满足了他们以功夫代替政治权利的幻想。暴力以电影的艺术形式被放大或许是一种正常的心里需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我的剑桥历史课笔记

作者:梁金豹

《我的剑桥历史课笔记》是“大师随笔”系列丛书之一,囊括了世界著名历史学大师的讲义。它将带你走进深邃的历史长河,…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