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看到什么,就去相信什么
时间:2013-05-28 19:00
来源:
作者:房媛媛
点击:次
继当年那部让好多人以解密为乐趣的电影《盗梦空间》之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一度成为影迷解密的玩偶。但前者以理性科技判断为主,后者以感性形而上学为意,一个是恪守知识就是力量的现实派,一个是坚持生活才是哲学的浪漫派。同为解密,乐趣却大不同
继当年那部让好多人以“解密”为乐趣的电影《盗梦空间》之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一度成为影迷解密的玩偶。但前者以理性科技判断为主,后者以感性形而上学为意,一个是恪守“知识就是力量”的现实派,一个是坚持“生活才是哲学”的浪漫派。同为解密,乐趣却大不同。
关于《少年派》的解读太多了,到最后也许有一万个理解,却发现什么都没有理解。就像派的父亲对他说:“人只能有一个信仰,如果你什么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也许这电影打从一开始就并没有想要力图向每个人都展示他的全部,象由心生,有人看到兽性,有人看到内心,有人看到整个世界。你看到什么,就尽管去相信什么好了,何必纠结、闹心、执着于那部分你不应该看到的事实呢?
故事自然是一个传奇的故事:派生活在普通的印度家庭,了不起的爸爸开了个动物园,知书达理的妈妈温文尔雅,还有个胆小又调皮的哥哥总是假装聪明。少年派像所有后来励志的青年一样曾在学校被欺辱,但没准儿因为有灵性或者被神灵挑中,派浑身上下散发着“与众不同小朋友”的气质。后来借爸爸的动物园之便泡了个妞,但还没泡成,就要举家迁往加拿大了。派说:“他记得那天所有的场景,唯独不记得如何与姑娘离别。”就像后来没能和老虎来一场正儿八经的道别仪式——这令他感到遗憾。
没错,道别是场仪式。形式究竟有多重要呢?当然很重要。就好像很多女人对男人的恨意有时并非来自相处时的摩擦磕碰,而是因为了断时对方的决绝。反正是分手,无非就是不爱了的两个人不要在一起了,何必再去计较那么多拧巴的形式?其实不然,看看《非诚勿扰2》中那两位的离婚典礼就知道,中国人推崇的有始有终也就是这么个道理。也许多年后仍不甘心的,不是恋爱中的欺骗和背叛,而是,对方欠你一场正儿八经的分手。
说回来,少年派故事就这样开始……坦白讲,这样的情节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真的不算精彩,至少需要我们刻意保持耐心,期待接下来的故事能有转机。
这位全身上下散发“与众不同小朋友”气质的少年派在迁徙的过程中不幸遇到了海难(故事外的我更认为这是幸运),装载整个动物园的小“泰坦尼克号”沉船,只有派、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得以幸存,漂浮在小小的救生艇上。之后,鬣狗活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危难时刻,老虎“biu”的一声窜出来,又杀死了鬣狗。至此,少年派开始了与老虎相伴的海上奇幻漂流。在海上与老虎孤独相伴的两百多个日日夜夜,派既要让自己活下来,也要让老虎活下来,既然无法战胜它,就要学会与之为伴。在遭遇狂风暴雨、鲨鱼袭击和各种海上险情后,派与老虎败给了自然的威力,食物耗尽、体力贫乏,准备从容赴死,却在这时登上一座神秘如天堂般的岛屿。当他发现这是一座食人岛,不得不再次离开,再次漂流。直到随洋流漂至墨西哥海域被救起,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故事貌似结束。
这一段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3D效果明显,高潮迭起,激动人心。为什么?因为这压根儿只不过是梦幻、是谎言、是少年派自导自演、自我欺骗的虚假故事。
也就是说,导演李安用了三分之二的电影时间讲述了一个梦幻?没错。因为真相其实是这样:少年派先是讲述了一个他用来欺骗自我、以求能在绝望的海难中存货下来的故事,后来在日本记者的追问下以一种“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姿态告诉我们第二个故事。其实,第二个故事才是真实的。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亲。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最终只有派活了下来。可见,第二个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鬣狗是厨子,斑马是水手,猩猩是派的妈妈,而老虎就是少年派自己。
我们知道,经历过大苦大难大伤痛的人,经常出现一种叫做“选择性失忆”的症状,少年派在此患上的则是“选择性记忆”,他不愿记住痛苦,于是就让发生在人身上的苦难转移到动物上。为了活下去,为了不被漂流在海洋上的绝望感击垮,少年派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美得令人发指的幻想故事。这总比让信仰上帝的少年派看见人类之间相互残食要温和多了吧;总比亲眼看见母亲的死亡更容易被接受吧!如果为自己编造一个美丽的故事就能活下去的话,为何不呢?
无论是逼真的3D效果,或是《少年派》在巴黎泳池的首映,于普通观众而言,我们永远不可能感同身受派孤身一人在海上漂泊时面临的绝望。恐惧当然也是有的,孟加拉虎就是少年派幻想出来的恐惧,但恐惧不会置人于死地,相反,少年派正因为有恐惧陪伴才能幸存活下来。而绝望,太容易就将人性扼杀。活的信念都没有了,还在乎恐惧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总有人让我们把握现在。可到头来你却发现,人最无法主宰的就是当下,但庆幸,我们还能够主宰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所有人都以为我应该相信第一个故事,就连我自己也希望我能够相信第一个故事。那样至少证明我还是个纯真的小孩。那么,是选择做快乐的小孩,还是忧伤的成年人呢?或者更重要的是:无论小孩还是成年,选择做一个真实的人,能够真实面对自己的感情。所谓“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少年派》。
看过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直觉得他是个内敛的人,拥有精彩人生和丰富内心才能够做到的那种内敛。《少年派》之后又把柴静对李安的专访也看了一遍。他说,作为一个对电影有天分的人就有义务去拍好电影,这是欠观众的人情。不要觉得幻想都傻里傻气,把幻想当真是有一些天真和单纯,但太精明的话又有什么意思呢?不管生存环境怎么样,纯真的心总应该被保留。在某种程度上,纯真对我来讲很重要,我希望在那个方面永远都不要长大。但成长本身有痛苦在里面,也就是纯真的丧失。小时候觉得很纯洁,受到保护,像被关在动物园笼子里的动物,可是一到海上,野性的东西便爆发出来。这是一个抽象的世界,在精神上面是抽象的,在物质上面是野性的。人心似困兽,你愿意看到什么就随你好了。
派的奇幻漂流不仅仅是残酷真相的掩盖体,从哲学和神学意义上来说,也是派的心灵和信仰在这段旅途中所遭受的一切——它是存在的,只不过和神一样,它的存在是无形的;老虎是存在的,只不过它不是具象的,它是一种类似于信仰或恐惧的无形力量。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是电影和书,它是一个镜子,你在哲学和神学方面走得有多远,它在你看来就有多远;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本奇幻冒险笔记,对有禅修意识的成年人说,这是一本残酷且忧伤的回忆录。
李安说,每个人心中都卧虎藏龙,这头卧虎是我们的欲望,也是我们的恐惧。有时候我们说不出、搞不定,它带给我们危险和不安,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我们保持精神上的警觉,才激发我们全部的生命力与之共存。少年派因之得到生存,李安因之得到电影的梦境,而我们,按照李安的说法,我们因之在这场纯真的幻觉中,得知自己并不那么孤单。
忽然想起另外一点题外话。岁末将至,电影市场一片繁荣,因为做过电影院线方面的工作,深知每年一度所谓的“贺岁档”究竟如何恬不知耻地从中产阶级腰包里赚银子。年年那几个导演,年年那几种风格,演员是熟知的面孔,就连电影故事情节都那么似曾相识。简直是“不用费脑子电影大集合”。所以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相约看电影的人群中大概有一半以上属于男女朋友,或有意愿成为男女朋友的“暂时普通朋友”,男朋友喜欢看场面火爆、打斗多过讲述的无脑大片,女朋友喜欢看画面温馨、情怀多过耍刀弄枪的浪漫小片。这本无可厚非,往本质上说,甚至属于男女结构差异带来的直观后果。况且电影本就是有性别的,因此,男女相约去看电影也是一个妥协的过程。那些注重叙事的、政治的、富有现实逻辑且场面劲爆的是“男性的”,而富有诗意逻辑的、温馨浪漫的、感性的则是“女性的”。真正的牛人,则在电影的世界里将男性和女性取得平衡,比如李安,世界在他那里是和谐的,男女各取所需,谁都没有被冷落。
导演:李安
主演:苏拉?沙马/拉菲?斯波/伊尔凡?可汗
上映日期:2012年11月21日(美国)/2012年11月22日(中国)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