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观后感:昆德拉提醒人们不要“媚俗”
时间:2012-12-19 19:44来源: 作者:辛泊平 点击:
次
默片《艺术家》获得了2012年奥斯卡奖,似乎是爆了个大冷门,然而,当我们进入那个黑白的无声世界时,却发现不论是故事还是演员的表演,得这个奖都是实至名归。故事似乎很简单,无非是以爱情的力量和艺术发展向昔日的影人致敬。然而,故事背后的东西,却耐人
默片《艺术家》获得了2012年奥斯卡奖,似乎是爆了个大冷门,然而,当我们进入那个黑白的无声世界时,却发现不论是故事还是演员的表演,得这个奖都是实至名归。故事似乎很简单,无非是以爱情的力量和艺术发展向昔日的影人致敬。然而,故事背后的东西,却耐人寻味。除去向好莱坞致敬的价值判断,我最感兴趣的其实还是电影传递出来的对艺术与时代关系的思索。
按照一般逻辑,艺术是时代的艺术,艺术应该为时代服务。然而,当我们站在人的立场上而非时代的角度上看,就会发现其中的谬误。时代是无情的,它只会按照它机械的步伐向前飞奔,它不会关注品味,更不会照顾个性,它需要的是品味的趋同,是个性的服从。
不管你以前有多风光,如果你不按照它的规则出牌,同样会被像扔旧鞋子一样扔出去,你的清高,你的自尊,都不会为你换来一件漂亮的衣服和一杯酒。时间它眼中无人。然而,时代又是人的时代,时代的车轮是人推动的。可是,遗憾的是,决定这架笨重的机车方向的,不是艺术家,而是那些在政治家的演说中迷失自我的大众。他们简单而热情,盲目而疯狂,会为一句空头的许诺而流泪,会为一声虚无的口号而热血血沸腾。可以这样说,大众不需要深刻,它需要清晰,不需要艺术,而需要娱乐。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家无能为力,他们只能看着自己梦想的艺术连同他昔日的荣光,被大众推动的机车碾得粉碎。正如影片中的主人公所说的“我被淘汰了,没有人愿意听我说的话。”在大众狂欢的时代,那些纯粹的艺术家只能是被废黜的君王,落落寡欢也好,借酒浇愁也罢,只能是掩埋在角落里的影子。
既然时代不属于艺术家,那么艺术家必须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而那个世界不是虚拟的天堂,依然是人本身。因为,艺术是人的艺术,艺术的终极目的是表达人的生命、唤醒人的灵魂,而非厌弃与逃离。也只有人才能体悟人的才情,只有人才能尊重人的创造。对于生命和灵魂的理解与关爱,最终还是人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时代或者说广义上的时间,对此没有责任,它只是冷眼旁观者。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事实。然而,也正是这种彻骨的绝望,可以产生一种现实的力量,把人从冰冷的时间里拎出来,去感触人的眼神和肌肤,人的呼吸与温度。
所以说,对于艺术,与时俱进是可怕的咒语。在时代推崇的秩序里,一切都必须合乎它的节拍,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就会被讥讽和讨伐。所以,梵高在今天依然会穷困潦倒,卡夫卡在今天依然会默默无名,因为,他们的作品拒绝大众,自然,大众也会对他们漠然视之。这是一个悖论,时间之下,一切都有可能,但这种可能不是必然,而是偶然。盲从于意识形态的大众会毁灭艺术家理想中的艺术。那些紧跟时代潮流的艺术是可疑的,因为,它可能是艺术家违背自己艺术良知的作品,是意识形态对人的诱杀。从这个层面上讲,昆德拉提醒人们不要“媚俗”,哈罗德•布鲁姆提醒人们读书时摒弃那些意识形态的陈词滥调,都是具有前瞻性的洞见。2012-2-29夜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