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听风者》:梁朝伟的表演让我想起了韦小宝

时间:2012-08-10 11:03 来源: 作者:花信风 点击:
《听风者》最引起我关注的是麦、庄二位编导作为香港电影人独特的叙事立场。这与之前大陆编导创作的所有的谍战影视剧都截然不同。麦、庄的这种叙事立场是一种旁观的中立的视角,我们不妨暂且称之为“香港视角”,如果说,之前常把谍战题材归为所谓的“红色经典

  由于有电视剧《暗算》珠玉在先,不仅给再次翻拍树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难度的标杆,也给后来的创作者构建了一个参照的影像与叙事体系。麦、庄两位自编自导的《听风者》便面临这样的挑战。尤其当所谓的“谍战片”成为一股浪潮,浪潮之后,第一次涉足这个领域的香港电影人如何演绎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谍战故事,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麦、庄两位的电影,水平参差不齐。《无间道》、《窃听风云》为佳作,《大搜捕》差一些,《关云长》则是败笔。大体上说,编剧出身的麦、庄二位,对剧情的控制和人物尤其是非常境遇中人物心理的刻划,是其擅长的优势,相对而言,视听手段的把握则逊色了些。改编自《暗算》的《听风者》故事性强,人物富有传奇性,其实蛮适合麦、庄二位的创作特点。不过对于翻拍者来说,需要考虑的还有,一是要针对自身的创作资源,在不影响原著血肉的前提下,适当做出相应调整;二是对原著的个性化阐释,要翻拍出新意,以满足观众的二次消费的需求。

  麦、庄两位或者说“寰亚电影”的资源是什么呢?一是之前《无间道》的品牌价值,二是梁朝伟的明星效应,三是大银幕的视听优势。《听风者》的观众,大概不少都有曾被《无间道》震撼的观影经验。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要在《听风者》中寻找他们所熟悉的《无间道》的印痕。黑白暧昧、鱼龙混杂、正邪模糊的人物关系,变化无常的宿命,令人嗟叹感伤的大结局等等。这些元素,或多或少都会投射到《听风者》的文本中。至于明星效应,梁朝伟扮演的何冰,与原著小说及电视剧中王宝强扮演的阿炳,可谓天壤之别。电影为了适应梁朝伟的条件,剧情作了大幅的调整。插一句啊,这次大银幕上看《听风者》,突然感觉伟仔老了,上一部的《大魔术师》还不至于啊。不过梁朝伟的明星魅力依旧,问题在于,由于剧情的变化,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出现了断裂。影片中的何兵,是一个出身贫苦农家的残疾儿,他从小被骗子带到上海滩,成为一个跑江湖的小混混。不知为什么,影片前半段梁朝伟油腔滑调的“无厘头”表演,使我想起了他TVB时代在《鹿鼎记》中扮演的韦小宝。问题是,这样一个毫无理想追求,道德信仰缺乏的角色,怎么就觉悟为一个勇于牺牲的革命者的呢?难以令人信服。再说大银幕创造的视听奇观,无论上海滩十里洋场的辉煌,还是西南内地秘密军事基地的自然风光的绚烂,即使是数百台发报机纵横排列的壮观场景,都不是局促的电视剧所能同日而语的,麦、庄两位发挥得还是不错的。

  不过,《听风者》最引起我关注的是麦、庄二位编导作为香港电影人独特的叙事立场。这与之前大陆编导创作的所有的谍战影视剧都截然不同。麦、庄的这种叙事立场是一种旁观的中立的视角,我们不妨暂且称之为“香港视角”,如果说,之前常把谍战题材归为所谓的“红色经典”的话,那么,麦庄的“香港视角”给这个谍战故事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对“红色经典”的“红色”元素的消解,或者叫作“去意识形态化。”

  影片开场便是一场异常突兀的暴力戏。为了将一名新中国需要的郭教授送到北京,周迅扮演的女特工张学宁等人刺杀了阻碍行动的王学兵,但紧接着观众发现,这个被刺杀者居然死里逃生,他就是共党谍报机关的领导人“老鬼”。最初,俺看到这个故弄玄虚的开场戏有些莫名其妙。但是,看到影片的后半部,张学宁被“重庆”等五名国民党间谍杀害时,俺恍然大悟了。这两场谋杀的戏在设计上非常相似,几乎是某种意义上的重演和复现。第一,谋杀的发生都是突然的猝不及防的;第二,都是多人谋杀一人;第三,两场谋杀都带有惩罚的性质,带有一定的仪式感(尤其是“重庆”等人刺杀周迅的最后每人一刀);第四,使用的凶器一模一样,都是匕首;第五,谋杀的手段都一样,都是捂住受害者的嘴,不让他(她)发声,然后众人一拥而上,协力刺杀。

  俺如此详细地比较这两场谋杀戏的目的,在于强调麦、庄二位在叙事上将两场谋杀戏等同起来,表明两人叙事的客观立场。国、共两党的大决战,谍战的生死较量,对于香港的电影人来说,不过是一段遥远的历史传奇。作为这段历史的旁观者,吸引香港电影人的仅仅是谍战故事的戏剧性和人物命运,而不是政治信仰和革命立场。因此,在《听风者》者中,推动故事的动力是人性的魅力而不是革命的力量。编导甚至抽离了原著中麦家着力阐释的人的精神与信仰,取而代之的则是人性与爱情。周迅、范晓萱和梁朝伟之间的三角恋情几乎构成影片叙事的全部动力。这种主题的偏离,在某种程度上悖离了麦家原著小说的精神,削弱了影片的主题深度和人物的可信性。究其原因,正在于麦、庄刻意以一种客观的平等的远离意识形态的立场,讲述了这个原本有着鲜明的“红色”特征的主旋律故事。

  也许,你会说俺过度读解。但《听风者》的种种叙事的迹象都表明了麦、庄两人的中立立场。“重庆”是国民党在上海的间谍领导人,以国民党战时陪都命名,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庄重的色彩,在谋杀中共特工张学宁时,谋杀者说:你不是在找“重庆”吗?想不到吧,我们五个人,每个人都是“重庆”。这种表述方式,和共产党如出一辙。比如,“老鬼”这个角色,便是不确定的,谁在机关领导的位置上,谁就是“老鬼”。尤其有意味的是,在“摩斯电码”中,“老鬼”和“重庆”是极其近似的,稍有疏忽便会将其混同。何兵正是由于混同了这两个电码,招致了张学宁的杀人之祸。俺的看法,“老鬼”和“重庆”的身份界限的模糊暧昧,正是作为香港电影人的麦、庄两位叙事立场的隐喻。

  如果,上面的细节读解还不足以支持俺的观点的话,让我们再来看看影片最后的高潮戏。麦、庄两位估计是受科波拉《教父》结尾的影响吧,将张学宁的葬礼仪式与工商代表大会上国民党间谍的破坏活动交叉剪辑在一起,伴随着煽情的音乐,油然而生的竟是一种强烈的宗教感。将这两种不同的死亡平行剪辑在一起,再次表明了麦、庄的创作立场。它诱发了我的观感是,如果张学宁葬礼仪式所渲染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与伤感,而一众国民党间谍或被擒或被击毙,也使俺感受到一丝功亏一篑、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情怀。

  其实,从影片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叠印出字幕:“1949年,上海”开始,我就有一丝遗憾。也许是囿于原著,影片只能讲国共内战。但我多么希望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是中国人(包括国、共双方)与日本人之间的谍战较量,那会大大地增强我的民族认同感。我相信大部分中国观众也会和我一样吧。

  《听风者》只是取材于《暗算》的第一部,如果票房好的话,应该还有续集吧。下来的“风声”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你为成功准备了什么:比尔·盖茨的创业与生活经历

      作者:吕叔春

      本书围绕成功者比尔?盖茨的创业、生活经历,以及他特立独行的性格,让大家感悟获取财富、赢得成功的秘诀。成功…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