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影评:一个时代的结束和终结
时间:2012-03-10 23:47来源: 作者: 小小yumiko 点击:
次
对于3月份的电影档期来说,应该算是一年当中比较冷清的一段时间,一个是结束了2月份爱情电影为主打的档期,3月份应该属于小片的天下。对于《桃姐》来说,在海外电影节早已经获得良好的口碑,为在国内上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
对于3月份的电影档期来说,应该算是一年当中比较冷清的一段时间,一个是结束了2月份爱情电影为主打的档期,3月份应该属于小片的天下。对于《桃姐》来说,在海外电影节早已经获得良好的口碑,为在国内上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导演许鞍华来讲错过了天水围系列在内地上映的机会,那么这次就是冲着好评来的。其实,选择3月8日妇女节上映,在笔者看来其实是非常合时宜的,这样一部温情的影片女人看了心碎,男人看了更心酸。纵观整部影片,在平平淡淡的镜头语言中却能又能捕捉到精彩,不得不承认一个女导演的洞察能力,已经对于一个老龄化问题展现的独特性。从《女人四十》再到《桃姐》,好像就是一场人生的旅途,似乎在《桃姐》这里就要终结,其实我把它当成一种新生,一种导演对于人生感悟后的淡然。
《桃姐》在讲述什么?其实说白了就是讲述一个女佣与一个大少爷的故事,年迈的女佣与一个中年的大少爷。从这两个人物角色来看,二者是雇佣关系,从身份来看一个卑微一个高贵。但是当他们成为一对母子关系的时候,当二者的关系互换的时候,这就需要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从卑微中寻找自信,从高贵中寻求平衡。其实整部影片的高潮,都是基本来自于他们的身份互换过程中的种种重合,就像人生的轮回一样,有始有终,当然其中也不乏有高潮。但是终结对于我们来说总是那么的恐惧,不过在许鞍华大量的长镜头下我们又有了对于生命新的认识,对于人生也有了新的态度。
《桃姐》的上映来的有点晚。在香港导演都组团北上的时候,还有一部分香港电影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电影风格,许鞍华就是这样的导演。那些北上的导演中,如果用票房论英雄的话的确也有几个乱世英雄,但是真正的好片几乎寥寥无几,烂片却是无处不在。从天水围系列中就能感觉到许鞍华作为一个导演的社会责任,她总是能洞察到社会中的人生百态和世界冷暖,总能让我们观众通过她的镜头语言去感悟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桃姐》阐述了目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却让一个桃姐给展现的如此完整,你瞧那老人院里的老人的各种姿态,忽然间心里一惊想到几十年之后的自己,看着他们仿佛就是在看以后苍老的我们的,对他们的尊重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桃姐》一个时代的结束,其实对于桃姐来说,一个上世纪香港独特的“产物”。在上世纪40、50年代很多广东女性来香港中产阶级做帮佣,这些帮佣都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本性,融入了香港的家庭,同时与香港的家庭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是随着70年代香港工业化的高度发展,这些女佣也逐渐进入工厂,而国内又在面临“空前灾难”所以只能请一些会说中文的菲佣,从此像桃姐这样典型的中国式佣人就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下催生的服务行业,我们内地管他叫家政行业,什么阳光大妈阳光大嫂的。其实,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部片子中很多东西是值得怀念的,就像前几年还能依稀看到的小脚老太婆一样,像桃姐这样传统的中国佣人在香港这个商业化高度发到的今天已经逐渐消失,而他们却又给那一代香港人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老龄化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展现的确很好,既有人情味同时也有不带矫情的记忆,并且加上那些纪实性的镜头语言,更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没有特效依然可以让我们看后为之过瘾,这就是生活的力量,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其实看完片子之后我在想一个很罪恶的问题,等我老了还能不能跟秦沛那样接个300去找洗头妹啊!哎,估计到时候有那心没那力了,就跟桃姐说的他还能去几次啊,就让他去吧!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