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_华语综合文化门户,深度访谈,观点评论,新书推荐,读书笔记,情感故事,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时评杂谈> 影视热评>

新版《红楼梦》最大的败笔在于“神似”与“强势”

时间:2011-10-17 17:59 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西岭雪 点击:
李少红导演对自己拍的《红楼梦》以及演员十二分满意真的这么自信?还是闭着眼睛使蛮呢? 西岭雪就新版《红楼梦》成败优弊答记者问 1,按全本120回拍摄或是按前80回改编,各自的优长或不足是什么? 西岭雪:《红楼梦》未完,后四十回非曹雪芹原笔,乃为高鹗、程

  李少红导演对自己拍的《红楼梦》以及演员十二分满意——真的这么自信?还是闭着眼睛使蛮呢?

  西岭雪就新版《红楼梦》成败优弊答记者问

  1,按全本120回拍摄或是按前80回改编,各自的优长或不足是什么?

  西岭雪:《红楼梦》未完,后四十回非曹雪芹原笔,乃为高鹗、程伟元编撰续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是常识。换句话说,曹雪芹的原著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往后已经不能称之为“原著”,而最多是“续作”。

  而李少红导演打着“尊重原重”的旗号,却拍了个不符合曹雪芹原意的120回续貂本,这“尊重”的是谁的“原著”呢?

  有人说,这样做,至少给了故事一个完整的结局,作为电视剧,总不能让我们只看到一半故事就戛然而止吧?程伟元、高鹗的续虽然不如前八十回好,可是也没有人续得比他们更好,从表面上看,是干了一件大好事。但问题是,后四十回只是在文风、脉络上与前八十回有三分相像,实则大相径庭。读者在不解详情、不加分辨的前提下把它当成一部完整的书去读,只会让自己对书的理解南辕北辙。

  首先,除了“黛死钗嫁、宝玉出家”这个大方向是对的外,书中的故事细节、尤其是人物性格,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从“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后已经完全放下偏狭私心的林黛玉重新变回了小心眼,而且比以前愈发尖刻;精明能干、一直促成宝黛之好的王熙凤,竟然做了“掉包计”的主谋;而那个慈爱的贾母,翻脸无情变成了害死黛玉的帮凶;端庄自持的大家闺秀薛宝钗居然厚颜无耻到肯冒黛玉之名出嫁;而原应远嫁海外为妃的探春不过是由父亲许婚嫁了个外地的小官儿……

  这已经不是《红楼梦》,这只是假红楼人物之名搬演的另一场才子佳人故事了,它使读者混淆了原著中本来生动独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改变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故事主线,连主题和对情感的追求也都改变了。

  而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就是集各家学说的一个大成者,虽非完美,却已经在“惜春缁衣乞食、巧姐沦入烟花后被刘姥姥救出、探春远嫁为妃、黛玉为相思泪尽而死”等等情节上直观地体现了多少年来红学推演的结果。

  相比之下,再看2010版,蒋梦婕从进贾府到死就没进步过,永远是尖酸小性儿、甚至是越来越偏执神经质的一个不可爱形象,简直是“找死”;而贾母的慈爱荡然无存,倒是更符合后四十回的描述,就是个害死亲外孙女儿的刽子手,难怪有网友称之为“老妖精”。而所以会有这样失败的表现,除了编剧、选角、化妆、造型等等原因外,导演依照120程高本来拍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病。

  对于推广《红楼梦》这本书而言,没有一种形式比电视连续剧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了。很遗憾,掌握了话语权的李少红导演没有珍惜这个机会,却为了“狗尾续貂”推波助澜,不是积极地推广经典,反是更深地误导读者了。

  剧组炒作的一大噱头是说大小宝玉长得像双胞胎——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用两个呢?不能不说,这真是最弱智的一种自吹。

  2,在影视剧的改编中,应采取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是写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

  西岭雪:

  写实和浪漫都不是绝对的。因为《红楼梦》这本书,无疑是浪漫主义作品的代表,但其中又有许多写实的东西,细到衣食住行一花一木的具体描写。改编电视剧,同样也该是这样写实与浪漫兼具的作法,而李导在这方面显然有点错乱。

  单以最受争议的黛玉“裸死”一段戏来举例: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对于死亡的描写是隐晦的、空灵的、艺术的,无论秦可卿之死、金钏之死、晴雯之死,都只是侧面描写;而秦钟之死虽然正面,却借牛头马面来了一番调侃;尤三姐之死则更是写意,只一句“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就完美带过了,并没有什么“脖子上一个血窟窿,血汩汩地流了出来”之类的恶心描写;可以想象,如果由曹雪芹来写黛玉之死,也一定是凄美的,梦幻的。

  但高鹗却不是这样,他笔下的黛玉死时,又是“两眼上插”,又是“口流涎沫”,又是“摸一摸身上,已经凉了”,阴冷而恶俗,把个冰清玉洁的绛珠仙草林妹妹生生弄成了凡夫俗胎。这就是写实之误。

  哪怕只是从这一个细节,我们也可以清楚地判断出前八后四非一人之笔,后四十回显然笔法恶劣、审美低下。而李少红导演却偏偏采纳了这样的盲目写实手法,迎合了这种低级情趣,并在拍摄中更进一步恶俗化,来了个“裸死”的冷艳镜头,并自认为“很现代、很震撼”。

  不能不说,李少红是中了后四十回的毒,而她又将这毒汁酿了酒,进一步毒害更多的观众。

  3,《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导演在改编这部文学巨著时,在忠实于原著时,应该把握住什么样的创作原则?

  西岭雪:既然是剧,就要有戏剧冲突,有故事,有人物。所以与主线无关的细枝末节,该删的得删,不必泥沙俱下,巨细靡遗,以导致分不清主线与副线,每场戏看上去都像是过场戏的感觉。使观众迟迟不能进入剧情。

  发错了,查一下凤姐的脱戏,结果出来这个了。不过,看她脱,也好过看黛玉脱吧,至少恶心不伤心。

  4,目前对新版《红楼梦》最大的意见都集中在了演员的选择上,撇开导演李少红受制于选秀活动的结果的因素。如果让各位来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演员时,不能突破的底线是什么?如何处理原著中就存在的人物年龄模糊或矛盾的问题?

  西岭雪:李导对于演员的选择,有句很经典的回答是:只求神似,不求形似。

  可是我们看电视剧,看的明明就是个形。你拍的是电视剧,不是戏曲。如果在戏曲表演中,找个男旦来演黛玉,找个坤生去串宝玉,那太正常了,那才叫“神似”。

  但是电视电影中,玩什么“神似”,这不是太掩耳盗铃了吗?十三亿人口里,找不出一个瘦点的小美女来演林黛玉,非要弄个婴儿肥的?宝玉固然难选,但是照着于小彤那个标准来选的话,漂亮小男生可真是一抓一把,“面如满月”的应该不难找了吧?至于贾母就更失败了,中国好老太太的演员多到随口能报出好几个,哪一个来演贾母都神形俱备了,反而是演出现在这个黑山老妖的形象,倒真是有点难度的。

  因此,我认为演员不可以突破的底线,恰恰是形似。比如陈晓旭,她演出林黛玉的时候也有人拍砖,说她过于刻薄什么的。可是没有人不承认,她那样子一站出来,就是个林黛玉,就是再昧着良心说话,也不至于把她混淆成薛宝钗吧?

  至于年龄混淆,原著中就是左不过十五六七岁罢了,那剧中略大一些也可以。但是宝哥哥林妹妹这个基本底线不该突破,现在这版电视剧最让人崩溃的就是林姐姐宝弟弟的对手戏,怎么看都是一个小淘气鬼儿对着风韵成熟的林大姐情欲贲张,这个太难受了,完全抹煞了木石之盟的纯美。

  5,对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一些演员在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或在一些情节中,时常缺乏中国古典美,突破了小说的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人物身份。您认为,这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有什么样的损害?如何避免这种损害?

  西岭雪:对于2010版红楼这种商业至上的急就章做法,出现这些纰漏简直是不可避免的。导演在古典文化礼仪的造诣上固然缺失,不能及时指导演员改正;但是为该剧把关的红学会更应该记第一大过,因为从剧本到演出,真不知道他们干了些什么?本来所有的细节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就是专家的把关,但是他们连最起码的“通灵宝玉是红玉”这个基本道具都没有弄明白,那么在剧组起到的作用就真不敢恭维了。

  这是先期定妆照。后来连演员都换了,可是造型却不能换?什么逻辑?

  6,对于导演在《红楼梦》改编中,注入导演的个人色彩,这一点您怎么看?

  西岭雪:电视剧是导演的再创作,用自己的色彩是正常的,也是理所应当的,如果看不出是李少红拍的电视剧才反而是不正常的。但是个人色彩首先要服从于《红楼梦》原著精髓的这个大前提,把红楼拍成青楼就太南辕北辙了。

  而且再个性,也是为人民服务,为观众服务的,不能为了展示个人色彩就完全凌驾于大众审美之上。

  我最反感的就是他们的强势,压根儿听不进别人讲话。一开始晒造型的时候,满网都说这个造型不好看,李少红导演完全听不进去,坚持说放到整部片子里就好看了,结果怎么样呢?现在放到片子里看,也没一个人说好看。他们刚拍出来的时候,试播了两集给一些专家看,说听取意见,专家也提出很多意见,最主要的就集中在旁白和凌波微步上了,但又怎么样呢?真正播出的时候一点没改。我觉得每部片子都有好有坏,李少红遭那么多骂不是因为个性色彩,而是有点强势得过分了,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谁来冲谁上那种。

  现在网上甚至有一种声音,是恐吓所有批评新版红剧不好的人,甚至张口就是“你有几条命?还想不想在红学界混了?”这种论调,这已经不是强势,而是黑社会势力了。虽然不能说这些人和红楼剧组有关,但这种现象不就是因为剧组一贯的强势态度造成的吗?

  7,对于观众比较反感的旁白,您认为有必要吗?

  西岭雪:恰到好处的旁白可以有,《夜幕下的哈尔滨》里,旁白还是一大亮点呢;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中的旁白,也起到了推进剧情的作用。

  但《红楼梦》剧中的旁白,多而无当,就变成了噪音。而且因为编剧的无知,错误理解剧情,旁白使得许多纰漏更加彰显,比如那个著名的“拔火罐”的段子,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8,电视剧版《红楼梦》推出后,网上掀起了一股给电视剧找“bug”(漏洞)的风潮,不可否认,任何影视作品都有漏洞,以往网上更多的是给好莱坞大片找漏洞,现在为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找漏洞,一些网友乐此不疲。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西岭雪:我觉得挺好的。至少是一种文化现象吧。而且也带动了更多的人去关注、去正确地理解《红楼梦》这本书。

(责任编辑:冷得像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手机阅读请扫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