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_华语综合文化门户,深度访谈,观点评论,新书推荐,读书笔记,情感故事,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时评杂谈> 影视热评>

艾滋病的电影历程

时间:2009-12-10 01:32 来源:《读者》(原创版)供稿 作者:阿怒 点击:
1981年6月5日,在对美国连续出现的致死疾病病例研究的基础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向世界宣布发现一种新型传染病。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从此走进了人类历史。

198165日,在对美国连续出现的致死疾病病例研究的基础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向世界宣布发现一种新型传染病。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从此走进了人类历史。

惊魂稍定之后,艺术工作者就将艾滋病纳入了影视剧的题材库之中。1985年,电视电影《早霜》播出,这是美国第一部有关艾滋病的影视作品,讲述一个青年律师向家人公布自己的性取向以及健康状况的故事。该片播出当晚就排在全美收视率第一位,后来还获得了艾美奖最佳编剧奖。此后二十多年,艾滋病就成为常常出现在电视、电影中的一个魅影。但艾滋病题材电影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在不断进化,不断改变自己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和观照世界的方式,渐渐从恐惧走向宽容和关爱,从黑暗和绝望,一步步走进明亮那方。

最初的恐慌与绝望

早期发现的艾滋病病例,大多集中在同性恋人群中,所以,1985年发端的艾滋病题材电影第一次浪潮中的大部分作品,同时也是同性恋电影。

1990年的《长期伙伴》,真实地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艾滋病在同性恋人群中蔓延时的生活场景。影片的主人公们,不断接到朋友和同伴患病、死亡的消息,在感受恐惧的同时,还忍受离别的到来。他们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和行为方式,开始寻求稳定的伴侣关系。影片着重描绘剧中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及人际交往,虽然刻画的是死亡和恐惧,却显得非常温暖平和。

相对于美国人的过分乐观和温和,欧洲的艾滋病题材电影则锋利许多,比如1992年的法国电影《野兽之夜》和1993年由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拍摄的《蓝》。前者取材自著名影人西律尔·科拉尔的自传,并由他自导自演,描绘他患病前后自毁式的生活,他的纵欲无度,他带着绝望的寻欢。后者则是德里克·贾曼因艾滋病失明后拍摄的,画面自始至终只有一片蓝色,配以各种音效和贾曼的诉说,目的在于让人知道艾滋病人的死亡是什么样的

这段时间的艾滋病题材电影,着重描绘当事人的经历、内心感受,还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去认识,编导自况的成分比较多。《长期伙伴》的导演诺曼·瑞内因艾滋病在1996年去世,《野兽之夜》的编导西律尔·科拉尔则在该片获得恺撒奖的前三天,因艾滋病并发症去世。

直面,并且审视

20世纪真是飞跃的世纪,相较于用了几个世纪才被人们所认识的肺结核等传染病,艾滋病为人们所认识,并成为政治、社会、伦理的议题所用的时间就少多了。

19884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奥斯陆举行会议,倡导消除被感染者和未受感染者之间的障碍。同年513日,世界卫生大会又通过了题为避免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歧视的决议。随后,许多国家和国际会议通过了大量的宪章和宣言,普遍承认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人权。此后,大量直面艾滋病的电影开始出现。

1993年的电影《世纪的哭泣》由理察·基尔等十位好莱坞一线明星参演,用真人真事再现了艾滋病爆发的过程。当片尾那些美丽逝者的音容一一出现的时候,观者无不动容。

而真正成为艾滋病题材电影里程碑的,则是1993年圣诞档期推出的《费城》。影片主人公是汤姆·汉克斯扮演的律师安德鲁,他在一家规模很大的律师事务所供职。安德鲁是同性恋者,被验出HIV呈阳性,但他对同事隐瞒了这一点。其实这在他的同事当中早已不是秘密。在他休假去看病之后,他所办案件的卷宗神秘地失踪了,他本人则因为不能胜任工作而遭到解雇。事实上,这些是他的老板和同事合起伙来谋划的,于是安德鲁决定将此事诉诸法律,但是没人肯接他的案子。在他几乎绝望时,他遇到了律师米勒。尽管米勒对整个事情都没有好感,但为了利用这个案子提高知名度,还是接下了这桩官司。在法庭上,陪审团的成员不止一次当众羞辱安德鲁,但最终,在两人的努力下,安德鲁赢了这场官司,获得了赔偿。

其实,米勒在这部影片中担当的不仅是律师的角色,他也替代我们每一个观众对安德鲁进行观察。米勒起初心存偏见,但随着和安德鲁交往的深入,渐渐发现安德鲁热爱生活,内心丰富,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当安德鲁唱起歌剧片段倾诉衷肠的时候,安德鲁作为艾滋病患者那种非人的、被妖魔化的形象消失了,不论米勒还是观众都意识到,其实安德鲁也是普通人,他的遭遇也就得到了宽容和理解。

这些电影的出现,折射出的是人们对艾滋病认识的进步和艾滋病人人权保护活动的发展。

它只是生活里微小的部分

艾滋病治疗和艾滋病题材电影的转折点,在1996年到来,这一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了鸡尾酒疗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于是,艾滋病显得不那么可怖了,它的新世纪黑死病的色彩变淡了,反映在电影里,则是电影中艾滋病人的身份和性取向逐渐变得多样,也很少用艾滋病作为统摄全片的唯一主题了,多数时候,

这种疾病只是其中一条线索,或者一个配角的命运所在。这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人们已经接受了艾滋病存在并且将长期存在的事实,已经把它当做嵌入所有人生活的一个客观因素了。

这段时间的重要作品有很多,女性艾滋病患者的形象也开始出现在银幕上。1998年,由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霓裳情挑》真实再现了超级名模吉雅深陷毒品旋涡并患上艾滋病的悲剧人生。

最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的电影《时时刻刻》。影片的主角是三个女人,第一个是著名 弗吉尼亚·伍尔夫,她正在完成自己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并被精神病所困扰,渴望着死亡;第二个是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的家庭主妇,没有波澜的生活使她濒临崩溃,自杀的念头时时涌上心头;第三个女人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正要为自己身患艾滋病的朋友操办一场派对,而她自己也正面临生活终极意义的追问。影片中人身处三个时代、三个地方,唯一的交集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但她们面对的问题却是同样的,无论有没有致命的疾病在身,都得面对生和死的挣扎疾病,只是我们生活中微小的部分。

从恐惧走向宽容

中国内地的艾滋病题材影视作品,同样经历了从恐惧走向宽容、理性的过程。

1988年的电影《艾滋病患者》,以一种令人惊惧的方式表现出了艾滋病患者的遭遇。患病的老外死亡,留下与他有过性接触的三位女性的名字。随后,由公安和外事办组成的特别调查小组将三位女性一一找到,其中一位最后在恐惧中自焚了。这部电影曾经作为艾滋病教育片以包场的形式在全国放映,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豆瓣网上,有人称其为童年阴影电影

稍后出现的艾滋病题材影视剧,却都能以温婉的方式表达关注和关爱,比如《两个人的教室》《假如有明天》《青春的忏悔》《生命的颜色》《爱上HIV女孩》《你是天使》等等,显示出我们对艾滋病认识上的进步。

由旅美华人杨紫烨执导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则在温婉之外,为中国的艾滋病题材电影赋予了冷峻的色彩。影片讲述的是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艾滋孤儿的生活,他们的父母因为卖血感染艾滋病离世,这使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他们中有的出生时就携带艾滋病病毒,有的则要面对周围人的仇视和孤立,也有人要设法隐瞒自己患病的事实,让自己和亲人能够不被打扰地生活下去。该片获得了很多国际电影奖项,包括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奖。

也许有一天,艾滋病会成为过去,新的问题或许又将出现,但我们都将在最初的恐惧之后,向着明亮的那方,走进有光的所在。

相关链接:

2009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为普遍可及和人权。将121日设为艾滋病日,旨在引起公众对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关注并增强人们的预防意识。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手机阅读请扫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