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绘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幅画可以和她一样媲美。大多数美术理论家认为,达芬奇画了一幅有生命的年轻妇女的优美形象,抒发了人文主义者对现实之美的酷爱,歌颂了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蒙娜丽莎在精神上得到了解放,驱散了昔日的呆板而是发自内心的微笑。不错,这位少妇确实有发自内心的喜悦。那么,是怎样的一种内心的喜悦?是因为精神上得到解放而表现的喜悦还是另有其他的原因呢?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艺术大师达芬奇,他凝聚了四年之心血才绘制出《蒙娜丽莎》。许多画家、哲学家、诗人和医学家对《蒙娜丽莎》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对画中少妇的生理现象作了具体的分析,也从严肃的一本正经的肖像画中发现出微笑的少妇肯定有“病症”,这种病症是什么呢?为什么有了病症却又充满喜悦?同时,提供这种“病症”的模特儿又是谁呢? 事实上,很多人早就对《蒙娜丽莎》的“病症”进行了分析,但是,看来《蒙娜丽莎》并没有什么疾病,画面上所表现的“病症”,恰恰是一个孕妇正常的生理现象。 不要说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是在任何时候,选择一个妇女正在怀孕的时节给她绘制肖像画是不可想象的。而达芬奇却是打破常规,把一个正在怀孕的妇女所表现出来的有了孩子的喜悦形神兼备地绘制在肖像画中,确实不可思议,而且令人叹服。 确实,只要仔细琢磨这幅画,即便是凡人的眼睛也能觉察到她正在怀孕。你看她那鹅蛋型的脸庞,胖乎乎的但却显得有点虚肿;从内心发出的微笑纵然体现了她对怀孕的满足感,却也掩饰不住苍白而憔悴的面容;肥胖而略微肿胀的两只手交叉在隆起的腹部上;粗大的腰围隐约可见;右眼窝和鼻梁之间还可看到一个小肉瘤,这分明是脂肪过剩的征象。再看那一双没有眼眸的眼睛,全无光彩,眼神上蒙着一层胀茫而又倦怠的神色。 蒙娜丽莎是玛顿娜·埃丽萨贝特的简称,她的全称是埃丽萨贝特·迪·安东·玛利亚·迪·诺尔德·杰拉尔迪妮,公元147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名门家庭,1495年嫁给同城名门出身的佐贡多,成为她的第三个妻子。虽然关于《蒙娜丽莎》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有记载,但是,达芬奇是在1503年返回佛罗伦萨时才开始绘制《蒙娜丽莎》的,而且用了四年的工夫,但仍未最后完工。 如果是在1503年以后的话,蒙娜丽莎应该有24或25岁了,从达芬奇的经历和作品也可以知道,除了他年轻时期以外,向他订画的人们都是属于米兰宫廷、法王以及佛罗伦萨市政府等当时的统治阶层和达官贵人。因此,能让如此著名的画家画一幅画,只会是付出高昂代价的人。蒙娜丽莎有可能吗? 更何况,蒙娜丽莎本人生有一女,但是在1499年就夭折了,她不可能在1503年之后找到达芬奇为她绘制一幅因为怀孕而充满喜悦的少妇的肖像画。那么,画中的模特儿又是谁呢? 根据卢佛尔博物馆收藏的《伊萨贝拉·德斯娣》与《蒙娜丽莎》作比较,虽然一幅是侧脸,一幅是大体的正脸,但却极为相似,两者的头部也相同,就连手的位置都一样。显然,《蒙娜丽莎》就是伊萨贝拉·德斯娣的画像。 说来也巧,事情与分析为完全吻合,也就是说,1503年前后,达芬奇访问伊萨贝拉·德斯娣的家乡曼都亚的时候,伊萨贝拉正好在怀孕,并在1503年5月17日,她生下了盼望已久的长子费德里柯。 伊萨贝拉很早就想找一位名画家为她作一幅肖像画,1498年4月,她在给米兰公爵罗德维柯的爱妾的信中,提出要达芬奇为她绘制肖像画的要求。从此之后,伊萨贝拉一直在等待着机会。直到1503年,达芬奇路过曼都亚返回佛罗伦萨,伊萨贝拉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但那时伊萨贝拉已经怀孕了,她对自己正好怀孕而感到不快,但觉得画的是肖像画,这位著名画家的技巧是可以遮掩过去的。由此,达芬奇给伊萨贝拉·德斯娣绘制了两幅肖像画,一幅是《伊萨贝拉·德斯娣》,另一幅则是《蒙娜丽莎》的底稿,并且答应最后画成油画。只是,伊萨贝拉一直无法得到这幅油画,她在1504年到1508年,通过在佛罗伦萨的代理人,最后还通过达芬奇的叔父一再提出要画的要求,尽管达芬奇都作了肯定的答复,却一直无法完成这幅画,直至1519年死于法国时也没有交出这幅画。 也正是这样,这样一幅表现出怀孕少妇的喜悦神色的名画一直由达芬奇本人保存着,达芬奇死后,法国国王花了不少钱从达芬奇的弟子处买到手,拿破仑时期,此画曾挂在皇妃约赛费奴的卧室里。现在在卢佛尔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画是达芬奇死后经法国国王之手而成为皇家藏品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