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关注莫言除金钱和代言外的其他东西
时间:2012-12-20 19:36
来源:
作者:大海无边
点击:次
莫言获奖之后,人们往往关注先生得了多少钱,会享受怎么的待遇,至于作品本身,关注得非常的少,这样的现象只能是一个悲剧。有人说,莫言获奖给中国文学家以极大的自信,潜意识里似乎说,中国的 没有自信,其实,每个独立创作的人,他都是非常的自信,压根
莫言,这样一位中国山东籍的 ,一不小心,竟然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真的挺佩服瑞典的那十八位终身评委,越过了国籍,越过了色彩,让许多中国人着实兴奋了一回。其实,在先生获奖之前,也有华人获得了这样的殊荣,那就是高行健,只不过他在获奖之时已经加入了法国国籍。莫言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
莫言说过,这个奖项与个人关系密切,同国家的胜利关系不怎么大。说实在的,这句大实话却伤了一些爱国者的心,网络间,有许多人在怀疑先生得这项殊荣的纯金度。我觉得,莫言没有说错,先生不坚持自己的写作习惯,不投入万分的写作激情,再怎么伟大的国家也很难造就这样出色的 。
据说,莫言写《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前后不超过两个月,有时,一天写1.6万字,几乎许多天只能睡上三个小时的觉,正因为这样的毅力才造就了先生伟大的成绩。我一直在想,如果先生没有获得这样的奖项,他还会继续写自己的作品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坚持需要我们认真的反思。其实,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几乎许多人只关注结果,不怎么在意过程,似乎是暴发户的心态,这难免会让神奇跟聪明、偶然相连,殊不知,过程的艰辛才有可能产生一个好的结局。
最近,我三三两两地买先生写的小说,店老板娘非常疑惑,不免要问,你真的要把莫言的小说看完,我点点头,她觉得不可思议。我想,莫言的小说到底写了什么,他也不怎么清楚。在我们这样的乡镇,能够真正意义上读莫言小说的人那是少得可怜,至于把感受写下来的,那更加微乎其微。
在大伙的心里,读长篇小说无非是消闲时打发时间用的,这时候,那些通俗武打的小说可以帮着自己实现这样的欲望。孩子们,大人也不允许读这些规定之外的书籍,似乎影响学习。我真的挺佩服那些名著推荐者,他们使用自己的偏见决定着孩子们的口味,总是很认真地过滤着一些作品,生怕孩子们会中毒。中小学生读的名著几乎十几年没怎么改变,难免会失去兴趣。其实,孩子们还是有时间读书的,只不过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在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在转,可以反复嚼蜡地讲解那些干巴巴的知识,也不愿意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小说世界。
大人自己读小说也往往关注情节,很少去理解故事情境本身。一旦孩子来商讨,自己也只能含含糊糊,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人们都很忙,几乎没有一点时间,孩子在那儿正非常投入的看一本书,旁边总有大人在催促,似乎自己许多事没有做完。
我发现,人们非常喜欢那些微型小说,毕竟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看完,那些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备受冷遇也就不可避免了。可悲的是,我们不仅忙碌,还非常地要面子,一旦自己是个文化人,有喜欢体现自己的博学,往往遇到后辈来问,有喜欢胡说,这样的轻易地下结论只能毁了一些长篇小说的生命。
我一直不理解,有许多作品,国人不喜欢,外国人却非常喜欢,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进而由国外再转到国内。无论是张爱玲的作品,还是林语堂的著作,几乎都是走的这一条路。贾平凹的《废都》,国内并不看好,国外却获得法国的文学大奖,莫言的小说也不例外,难道是我们的欣赏品味出了问题,这确实令人惊讶。
莫言获奖之后,人们往往关注先生得了多少钱,会享受怎么的待遇,至于作品本身,关注得非常的少,这样的现象只能是一个悲剧。有人说,莫言获奖给中国文学家以极大的自信,潜意识里似乎说,中国的 没有自信,其实,每个独立创作的人,他都是非常的自信,压根儿不管外界怎么评论,只要自己非常快意就行。如果莫言为的是诺贝尔奖,他也不会这么拼命地去写小说,也会像一些人那样,去反复研究诺贝尔的系列作品,然后中规中矩地进行所谓的文字搭建,追求纯美的意境,这样的小说几乎可以跟八股文相媲美,不会有长久的生命。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寒气逼人,我却在认真的看着先生写的《檀香刑》,不知不觉中,赵甲、钱丁、媚娘、小甲走进自己的世界,血腥味充斥着自己的感官,真的容易入梦。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