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浅议诗歌赏析

时间:2010-06-25 15:56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千山雪 点击:
诗歌的好与不好,有没有标准?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算是好诗?又怎样来赏析呢?这几个问题有一段时间困扰着我,也引发我的思考。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精神意义。犹如一副画,或者一块美玉,需要一定的赏析能力。记得在读小学,学习古体

  诗歌的好与不好,有没有标准?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算是好诗?又怎样来赏析呢?这几个问题有一段时间困扰着我,也引发我的思考。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精神意义。犹如一副画,或者一块美玉,需要一定的赏析能力。记得在读小学,学习古体诗词的时候,多半是要求要背诵的,但在那个时候要让学生读懂其真正的诗意,颇有难度。但在长大之后,再回味这些诗句时,陡然会咀嚼出一种别样的情感出来。现在有时候,会为一句好诗而默然神伤,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会为一句诗而冥想几日,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是要读者要有一定的感悟和认知力。
  
  多年前在看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时,其中有一个画面令我记忆深刻:当黄蓉在面对一副画时,很是淡定,略为审视了一会,便对此画做出了一番见解,使不见画者犹如见画。不但令在场的人点头称赞,也让我感到惊奇和由衷的佩服。这样一个精灵古怪,还有点刁蛮的小姑娘,何以有这番能力?而在场的郭敬却目瞪口呆,对一副画不知道如何评定和认知。从画作的风格和笔墨的着法就可以看出许多画中深意,我想这不是偶然,这和黄蓉的聪慧固然不可分开,但也一定和幼年的学习与黄药师的调教分不开。诗歌或者画作,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是具有相通的灵犀,要打动人心,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面对一副优秀的绘画作品,如果没有赏析的能力,外人只当一副画论看,也就是好看而已。同样一首诗歌蕴含的情感,也是需要读者再次解读。艺术作品的赏析,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赏析能力,也可以说,诗之所以为诗,需要面对她的人有一定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修养。
  
  当我们在探讨诗歌边缘化问题的时候,诗歌正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可我也在想,是不是读者也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远离诗歌呢?真正为喜爱这种美丽的文学形式而读诗歌的人多吗?在愿意读诗歌的人里,又有多少是能具有一定的赏析力?赏析能力的体现,是要把诗歌具有的穿透力解读出来,也是要通过通俗和极具点拨力的言语,把诗意进行拓展。盛开的荷花有其娇艳,“接天莲叶无穷碧,应日荷花别样红”,秋日残荷也有其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而这种美就矗立在生活之中,默然在一个静悄悄的角落里,或者从我们的眼前瞬间闪过。如果有其凝视和沉思,却也能深刻领悟其丰富的美感和极具穿透力的思想。原来生活并不缺乏美妙的生活场景,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当我面对一首诗歌的时候,她的字数不多,根本比不上一篇短篇小说,或者散文,或者杂文,但需要凝视的时间,或许需要更长的审视。要读懂诗歌,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穿越”能力。所谓的穿越,就是能以一种淡然的心境,进入其所构制的诗意空间。就像一首诗歌有许多段落,一个个段落就像一个个房间,需要叩开房门,从里面向外审视。如果,从外面看去,也许只是形式上的探视。例如一个人去买房子,我想购房者,不会只从表面上去判定房子的好与不好,还需要走进去探视空间布置,甚至用尺子去丈量其建筑面积的大小。
  
  什么是好的诗歌?首先是有“感觉”的诗歌,就是一首诗歌在读者阅读后能“抓”住读者的心。这种抓,不是以一种绚丽的外表吸引人,而是一种内在的质感抓住读者。就像遇见某一个人,寥寥数语,便得知心之味,有些人,即使喋喋不休,也许只能是外在的敷衍。一首优秀的诗歌,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生阅历背景,也应该有其社会的共同素养,或者生命现象的普遍性,但又有其张扬诗意的生命力。
  
  其次,诗歌,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幻,其精神的内核,“真、善、美’,仍是主旨。何谓真?真,是一种生命的律动,真者,如花开盛开于眼前,真者,如闪电乍现于夜空,真者,如夜色垂暮,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闕。”真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真者,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真者,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真者,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真者,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此中真意,不可一笔一笔去描绘,道像一副山水写意画,意会而已。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对于《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本身就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最先听到是歌手王强的演绎,感动过许许多多的听者。那种动人的旋律时常浮动在岁月的心头。在此后,也见到或者听到一些人演唱,不是不好,但未必打动人心。在前段时间,我在《星光大道》里听到了,一个戴眼镜白头发的年轻人演唱时,以至动情得让我流下泪水。我想,在赏析一首诗歌的时候,无法直接感知这样至诚动人的旋律和演绎,但至少可以通过诗歌的材质——以文字和其所构制的诗意空间里可以品味得到。
  
  袁宏道曾说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袁枚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我想,在看到一首诗歌的时候,或许闭上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并非受到文字的束缚。而通过自身的再次体验,去访问作者的情绪,或许会淡然品出一番天地和境界出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时候,再回过头来,品味文字的灵动或者拙劣。自然会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见解。而非,完全遁着诗歌的语言去求索什么好与不好。海涅曾言:“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我们要倾听的是真实的声音,而真实的声音里自有真味。
  
  何为美者?庄子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康德有语:“美既是真”,而真即是精诚所致。我们可以读到,不为美者,自有其美,为美者自失其美。就像一个身着艳丽服装的明星,珠光宝气、浓妆淡抹,就像西施效颦。相反,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一个农民站在地里除草,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却有着恒古的穿越美感!就像截取了历代先民农事时一个瞬间画面,却蕴藏着丰富内涵和尚美意识。
  
  美者不自美,而自有其美。这里,就有一个返璞归真的意念。陶渊明有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自然而惬意,美,是这平淡而富有生命意识的日子。生活可以美化,生命亦可以美化。其实诗歌的存在意识,不光是带我逃离平凡而琐碎的生活,还是要回归,正视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和诗意,在平淡的生活之中找到美感,找到所有生命的共性和质感。有很多的人,在读到这样的诗句后,似有一种向往,归隐山林。我们的先民和现在的人们,旨在找到一种生命存在的诗意和价值,如同大地一样朴素而富有深刻含义。“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很多人以为这是一种生活状态,但这种诗意的美感,无不彰显着一种朴素的美学思想,心灵之美,心态之美。
  
  何为善?古语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可以见善者,乃是一种自然流露,和一种存在形式,或者状态。现在人讲来,善者,有为,不知无为之善。善与不善,是相对而言,在一个真正善者而言,无恶,也就无所谓善。一首诗歌,应该具有善的意念,而不张扬。屈原在《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伟大诗人屈原的心里,善已经上升为超越生命的理念,不为善何为人?屈原,乃至善之人。后来,我读到梵高在为《盛开的桃花》题诗:只要活着的人还在,死去的人就会在。而其深藏的诗意,决非在华丽,而在于内在的生命力显现,譬如伟大的诗人屈原已经死去两千多年,到现在还活在人们的心头。这样的生命力,犹如一棵草倔强的钻出地面,长出彰显生命意识的绿叶,或者她本身就如同桃花一样,矗立在永恒的春天里。
  
  爱诗歌的人,不知道泰戈尔的人不多,不读他的诗句,则是一种诗意的缺失。泰戈尔,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印度诗人,一生著作颇丰,也是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诗歌,始终贯通一个深刻的文学思想,就是纯真、和平和爱。这种爱是大爱,超越国界,置于所有生灵之上,犹如一只夜莺飞翔在生命上空。泰戈尔有诗:“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我想,我们可以从这位高贵的诗人身上读到很多,也绝非诗歌作品本身。
  
  提到泰戈尔,我想在中国,有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不能逾越的,那就是屈原。屈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诗歌的流传,以至到我们以端午佳节来纪念他,不光体现在他充满烂漫和绮丽想象的诗篇,还有其一生的爱国、报国理念。可以说,诗歌本身意义的体现,是作者生命状态的真实体现。为希腊独立而付出年轻生命的拜伦,还有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他们的诗句是写出来的,而他们的生命在生活中何时停止过诗意的创作?
  
  诗歌,犹如酒,无论什么牌子或者用什么瓶子去装,还在于饮者分高下。有烂饮者,可以低劣的酒穿肠而过,断然成为麻醉生者的麻醉剂。就是面对于一瓶绝酿的好酒,也就是个醉。其实,酒不醉人,人只醉。有酒者,可以东市一酒,西市一酒,但酒自有酒的文化内涵和神韵。当然也会有低劣的诗歌如酒,可以烂穿我们的胃和生活,可以引发人生的剧痛。当然,也可以逍遥如酒,饮者,酒,人生也。可以酒肉穿肠过,可以花天酒地,可以酒壮英雄胆,可以酒后使狂,可以朱门酒肉臭,可以酒后驾车伤人。当然可以高雅,久逢知己千杯少,可以劝君更饮一杯酒,可以貂裘换酒也堪豪,可以把酒问青天。同样可以说,我们对于诗歌的认知决定对于诗歌的态度。对于什么样的诗歌是一首优秀诗歌,也许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或者标准,但阅者自有共识。同样一首好诗,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在不同的读者心里也是有着差距。有的诗歌可以跟随着人的一生,有的诗歌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和对美的追溯。
  
  在现代诗歌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舒婷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致橡树》,顾城的《墓床》、《一代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藏克家的《有的人》,食指《相信未来》等等,都具有明显的生活质感,无不透视生命的真诚和情意。总觉得有一种感动渲染着我的情绪,略有所思。也许最真挚的诗歌,她诗句的源头,也应该是一种真挚的情绪吧!当这种情绪化做语言,或者诗行的时候,她只是做了她应该做的事情。诗歌作者,只是要把自己的情感以一种自己熟悉的方式表现出来,也许就达到了诗的效应。归根结底诗歌,是歌者的沉思和生命意识的一种体现。一个诗人可以写出很多好的作品,例如李白、杜甫、苏轼,并非作者以及掌握了一种技巧,或者方法,而是首先作者找到了承载自己情思的最佳载体。而有的人,为什么写不出好诗?或许,不应该仅仅追问诗歌作品本身,还应该追问作者对于生命以及生活的理解和认知。诗歌,也可以说是作者的人生和生命意向。这本身,或许和诗歌没有什么直接的牵连,但一定是基点。
  
  面对一首诗歌,或许我们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若要一百个人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歌,也许会有一百首诗歌的再度显现,实际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这里,就有读者的差异,生活际遇和生命感受力,以及人生的态度。也许一首诗歌好与不好,与读者的学识和文化素养并无直接关系,但一定有着绕不开的联系。因为我们的见识和文化底蕴,决定了我们目测的能力,这就是赏析。一个只与诗歌打交道的人,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或者一个很好的赏析者,因为,我们,首先面对的是生活,和诗意的理想与感念。
  
  千山自以为是诗歌爱好者,可以抒发自己的见解,出于个人的喜好和能力,或许不免浅薄,旨在探讨,并无定论之意。我想,我们每一个诗歌爱好者,都有自己对于诗歌赏析的看法和认知。必竟诗歌,经过读者的再次解读才可以上升为诗歌艺术。我想,探讨对于诗歌赏析的看法,而又有了这样的讨论平台,这样的讨论有利于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也许意义,比诗歌创作本身更有价值和意义。书写过程中,是自己在思考,也是要通过文字表述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当然,提出异议,不一定就是否定,或许更值得去深刻思考。
  
  必定,百花盛开,才是世界的终极意义。草,和花都其生存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2010年6月21日星期一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以爱的名义:解决婚姻中的症结

作者:可欣

本书通过故事分析和心理分析并进的方式将婚姻中的男女在婚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阐述,并且从婚姻经历的各个阶段…

发布者资料
千山飘雨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04-16 12:04 最后登录:2018-05-07 20:05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