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之前,王小波一直是个业余作者,偶尔在大陆和港台地区发表文学作品。他出过小说集,但相当艰难,常被出版发行的事弄得焦头烂额。好不容易出了一本,还要配合编辑跑二渠道,所以他感叹:“出版一本书比写一本书要难得多。”他说,他若写墓志铭,会在“活过,爱过,写过”后面加上一句,“书都卖掉了”。1992年9月,王小波辞去大学教职,成为自由撰稿人,以写专栏文章为生,挤时间创作小说,他对朋友说:“ 就意味着随时有饿死的可能。”他在台湾有些名声,先后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时报的文学大奖,但在大陆主流文学圈,王小波的名字鲜为人知。他生前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他是一个局外人,却是一个真正的 ,一个为自己的真理观服务的非主流 。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郊区埋头创作《黑铁时代》——《时代三部曲》之后的新长篇,心脏病突发,猝然辞世。被人发现的时候,王小波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他是挣扎了一段时间,再孤独地离去。当时,他长达90多万字的《时代三部曲》正在花城出版社发排,这三部作品曾在20多家出版社流浪,最后在花城出版社找到归宿,但他等不到了!在王小波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责任编辑钟洁玲只能用三部书的封面彩样为他送行。
据说王小波临终前曾大声呼救,邻里陌生,没有出手相援。一个非主流 就这样孤独地意外死去。他在发给好友的最后一封邮件中说:“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所说的一切和我们无关——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王小波早有自由主义倾向,只是,如此豪言壮语,如此高大的主体形象,与他过去的低调风格迥异,真是意味深长。
王小波死后成了非主流文学的英雄,无数“粉丝”拜倒在他的脚下,成为他的“门下走狗”。但一些主流 对王小波始终怀着拒绝和排斥的态度。不同的人对王小波有不同的理解。在王小波逝世10周年之际,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则四处调查,10年之间,究竟是谁把王小波塑造成神?而广州美院雕塑系学生郑敏创作的1.5米高的小波裸像,因有“不雅”之嫌,被亲属禁止公开展出,在网络和传统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酿成“王小波裸像风波”。
假如《时代三部曲》顺利出版,王小波会死吗?假如王小波没有死,他的作品会热起来吗?那些在困境中始终坚持写作的非主流 里面,有没有埋藏着像王小波那样的“文坛外高手”?
在互联网时代,作者、读者与编辑的距离大大缩短,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文学作品。为了发掘王小波式的人物,给非主流 提供出版机会,花城出版社与天涯社区(www.tianya.cn)波比文化创意网(www.bobig.net)以及王小波网站(www.wangxiaobo.cn)一起,联合发起了“后王小波时代——中国非主流文学精选”征文活动,这是纪念王小波的最好方式。本书就是这次征文的结集,由 杜鸿,评论家朴素、网站版主啸傲子联手编选,在王小波逝世11周年之际正式出版。
什么是“后王小波时代”?在我看来,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是动态的、互动的,是不断演变和替换的;主流与非主流之间,既有竞争、对抗和博奕,也有交往、对话和协商。主流与否,还有“区域”之分:中国的主流,不一定是世界的主流;学院的主流,不一定是市场的主流;纸质媒体的主流,不一定是互联网上的主流。主流与否,还与权力有关,与意识形态有关,与写作体制有关。一般来说,专业 (体制内)是主流的,业余 是非主流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后现代的语境之下,线性的历史观早被抛弃,“后”可以给“前”命名。因此,我想给大陆的非主流文学分为三个时代:前王小波时代、王小波时代和后王小波时代。这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前王小波时代——王小波生前的时代。此时互联网只是少数技术精英在使用,普罗大众无法上网。发表文学作品的唯一阵地是纸质出版物,且被主流文学长期占领。非主流的王小波们偶尔可以发表作品,但数量有限,很难得到主流文学的认同。学院文学研究者不关注王小波。大众消费市场也没有王小波作品的立足之地——王小波为推销自己作品跑烂了几双鞋。
王小波时代——王小波死后成为偶像的时代。王小波作为非主流文学的英雄,深受普罗大众的热爱,许多非主流 甘当“王小波门下走狗”。互联网普及了,非主流 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文学作品。王小波的“粉丝”人数众多,态度狂热,甚至成了互联网上的“主流”。学院文学研究者开始研究王小波。在大众消费市场,王小波的作品成了主流产品。纸质文学期刊开始逐渐萎缩,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码文学刚刚兴起。部分开明的主流 、理论家已经接纳了王小波,但大多数并不认同。
后王小波时代——从王小波死后十年开始,以“王小波裸像风波”为标志。一些文化人——包括一些主流 和非主流 ,认为王小波被过度“神化”,希望大家理性看待王小波,理解王小波,尊重王小波,但不要迷信王小波,要将被神化的王小波还原为人。一些“王小波门下走狗”开始清醒,独立。更多的学院文学研究者认真研究王小波。在大众消费市场,王小波的作品由火热的旺销转为平谈的长销,有关王小波的作品也一样。纸质文学期刊进一步萎缩,数码文学开始流行。文学的主流阵地开始转换到互联网上。谁是主流 ?是网络明星 ?还是传统纸质明星 ?这个问题让人困惑。但可以肯定,在网络和纸质媒体上都是明星的 ,绝对是主流 ——韩寒、郭敬明等等。在后王小波时代,更多人的传统主流 、理论家接纳了王小波。王小波将逐渐成为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本书分小说卷和散文卷,其中小说卷分为三辑:后现代、超真实和新实验;散文卷分五辑:思想的牧神、世相的隐语、 故事的背影、性情的风标、顿悟的石头。不少作者有类似王小波一样的非主流身份,或作品具有某种非主流的精神。有些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日子艰辛,却始终坚持业余写作,如《我们是傻瓜》的作者宋离人,《来访的马》的作者鬼金,《斗争会》的作者龙章辉,《根秘密》的作者青年河等等,都是工人 。其中最为感人的是宋离人,从1986年高中毕业开始写,写了20多年,有的作品写在机床边上,一纸油污的印象至今在目。他一度因生活困难,出版不易,失去健康和信心,焚烧了40余万字手稿,发誓只做读者不做作者。如今宋离人通过互联网投稿,不仅中篇小说入选本书,他的长篇小说《我们到红旗看王二盛》,也即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文学作品的水平高低,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说入选的作品超过王小波,或不如王小波。非主流 是一群文学荒原上的孤魂野鬼,他们散兵游勇,独自奋斗。
如果文学是一支走向未知世界的队伍,他们便是走向迷茫、混沌或光明的先锋。他们是冒险的、实验的、自由的、独立的、孤单的、无援的,因为主流文学队伍远远落在身后。
如果文学是一个平面的同心圆,中心是权贵的、稳定的、规范的、保守的和不思进取的主流文学,他们便是边缘的、开放的、创新的、躁动的、无序的和最具活力的非主流文学。
如果文学是一个不断竞争和博奕的话语空间,强者借助权力、资本和知识的力量垄断着话语权,他们便是弱小的、无力的、人微言轻的、少有话语权的弱者。
如果文学是一条奔腾的江河,他们便是细小的、间或断水的支流。
如果文学是一座沐浴阳光的金字塔,他们不是那让人瞻仰的雄伟塔尖,而是底层无人关注的承重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