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在关键时刻就是救命车,我却把它当成私家车用。现在想想,我这种行为连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都没有,真是不应该……”近日,江西省万年县汪家乡卫生院副院长陈武岩在面对县纪委回访教育时后悔不已。 救护车之于病人,乃救命的稻草。其“奔跑”的速度、抢救的快慢,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分秒必争的状态,用“时间就是生命”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可是,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中,江西省的一名卫生院副院长,却犯了规。无视纪律红线,打起了救护车私用的“小算盘”。 揆诸现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已从“纸面”上制定了行为规范、隔离了歪风邪气。“拔蛀牙”的狠劲、“钉钉子”的韧劲,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值得为之“点赞”。但是,利益面前必有“勇夫”。纵使制度再严、监管再实,公车姓“私”的状况仍有出现。说到底,还是权力太过任性,才会连救护车也不放过。 据统计,“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违规配备使用公车问题每月均名列第一”。回顾以往案例,或用公车办私事,或公款购买私车车险,或挪用资金购置公车,等等。大多都是打着公家的旗号,占便宜、揩“公油”。殊不知,公车一旦与个人私利挂钩,便驶入了腐败禁区,离堕落不远了。 事实上,中央三令五申之下,公车私用却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屡禁不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规成本较低。轻则补缴油费,重则警告处分。“搔痒”式惩罚,使得通报风头一过,“一条好汉”又焕然重生。换而言之,特权思想的残留,让公车多了一种身份、成为一种象征。少数领导干部仗着权力撑腰,心存侥幸地占有、无所畏惧地放纵。玩花样、搞变通,因权而威、借物而傲,无知地助长了车轮上的腐败。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拯救病入膏肓的“滥权派”,还需对症下药,精准“急救”。一来,要勤打“预防针”。通过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唤醒沉睡的畏惧感。也许,再多些“脸红出汗”的提醒,少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关爱”,公车私用便能及时“刹车”。二来,要敢于“动手术”。实行专车专位的“治疗方案”,提升公车固定存放管理水平。让“对号入座”成为常态,切实破解监管难题。同时,提高公车识别度。可以借鉴深圳市“车身喷涂统一标识”的方法,让“定制款”公车进入群众视野,为纠“四风”、治陋习增配民间“侦察兵”。三来,要善于“做体检”。在严格公车管理、完善报批程序的基础上,提高违规成本,加大督查力度。对派车记录、报批备案表进行定期检查,对学校、小区、娱乐场所等重点地区进行明察暗访,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绝不姑息。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厉行节约、轻车简从的背景下,江西省的一名卫生院副院长,为省3000元油钱,擅自把救护车当私家车,最终丢了面子、挨了处分。看似节俭错位的背后,实则是权力越位。鉴于此,还需告诫广大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莫等“自救”无效时,才知为民与为己仅在一念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