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京报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报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引起广泛关注。昨晚,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 自四川凉山“悬崖村”被媒体曝光以来,短短一两天时间,便在网上炸开了锅。15个孩子为了上学,需要走崖壁,爬藤梯,花上近2个小时,才能到达。途中的危险不言而喻,连成年人一不小心也会摔伤,甚至丢了性命,何况是一群小孩子,最小的年龄只有几岁。 说实话,在我国经济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还有几年,我们都会如期步入小康社会,前途一片美好。可是,四川凉山的“悬崖村”现状,既是我们发展的“短板”,也是扶贫的“短板”。村民居住在四面皆为悬崖峭壁的山顶上,无论是孩子上学,还是大人赶集出山,都必须要经过毫无安全保障的悬崖。打通与外界连接的道路不通,无疑是当地村民发家致富的“绊脚石”。 然而,这样的场景,当地政府都知情,但是大约需要五六千万的公路修建费用,即使将现有的崖壁道路上用钢筋焊接的梯子代替藤梯,再添加防护栏,也得耗资几百万。“天价”的修路费用,令当地政府和当地村民无能为力,致使这个“悬崖村”的贫困现状难以得到改变。 表面上看,当地政府确实没有修路的办法,已无能为力了。可要在2020年,让这些村民也能如期进入小康社会,凭他们自身的努力就能实现吗?显然不可能。如果当地政府再不想办法,可能这个“悬崖村”就会拖后腿,成为我们扶贫攻坚行动的“软肋”。 事实充分证明,不是当地政府没有办法,而是不愿意动真格想办法。如今,媒体曝光不到两天,当地州委书记便连夜回应,一条钢筋结构梯道即将施工,后期的解决方案也将出台。多年未解决的大难题,有了媒体的“催化”,一天就解决了,这说明了啥?值得相关部门细细品味。 或许,凉山“悬崖村”只是众多偏远山区贫困村的一个缩影,如果仅靠媒体介入,一个个曝光来督促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扶持,显然并不现实,这也不是民众想要的结果。但愿相关部门能从“悬崖村”的事件中有所反思,主动作为才是长久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