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委对13名精准扶贫不履职的干部点名通报。此前,已分7期对160名“问题干部”进行召回。这是对官员为官不为、慢为、乱为作风的零容忍,是治理官员怠政、懒政的良方,应当成为从严治党、治吏的新常态。 “一石击起千层浪”,不得不说,干部“召回制度”一度引发了公众的广泛热议,对干部作风戴上了“紧箍咒”。如今,黄石市委对13名精准扶贫不履职的干部点名通报。此前,已分7期对160名“问题干部”进行召回训导。这无疑成为治理“为官不为”的有益探索。 同时,像这样的“召回”更为惰政干部注入“清醒剂”,上紧了勤政履职“发条”!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不仅“惰政”甚至还“躲政”,党政机关“庸懒”作风广为群众所诟病。当下,黄石市委对于“召回干部”训导,对干部进行思想和工作作风教育、扶贫工作能力素质教育。训导结束后,他们还将接受组织部门跟踪检查3个月,鉴定不合格者面临转岗、降职、解聘等处理。李克强总理曾告诫,“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由此可见,为官不为看似无伤大雅,无关痛痒,实则危害深远。黄石市委对不作为、不胜任的干部进行“召回”训导,既是强化干部监管的有效举措,更是主动作为的干部关爱。 显然,“懒政”之人,不仅是在思想上越了“为官不易”的界,更是在行为上出了失职渎职的轨,其严重危害性值得警惕。当然,召回制度虽不能包治百病,但也堪称一剂良药。既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惯例,又让召回的干部并不意味着完全“报废”,而是回来“淬火”。 可以说,“召回”管理办法是治理“为官不为”、“懒官”的一次探索,但创新不能无底线,打破的常规不能是法规,干部“召回”更要依法。切莫只因下猛药而误伤了好干部。采访中明显感觉到,干部召回管理制度,让黄石市委的干部如坐针毡,心存敬畏。要想不被召回,干部就得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样,履职尽责,不敢懈怠。 “水不惊,鱼不跳”。在笔者看来,对13名精准扶贫不履职的干部“召回”训导,但绝不应止于“召回就了事”,还需让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发力,以取信于民的实效消除类似外界“休假式召回”的担忧。 总而言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召回的干部才会越来越少,担当有为的干部也就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