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车改成效喜人。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现象、新问题接踵而来。一些部门和地区“跑了调”、“变了味”的“伪车改”,严重影响公车改革的进程。 近几个月来,一些省市公车改革方案纷纷出台,“官失座驾”成为民众的热议话题:领导没有公车接送习惯不?没有自己专门的“座驾”还会向以前那样经常到基层?而最担心莫过于“伪车改”问题:交通补贴上“谋福利”,车辆使用上“搞变通”,公车管理上“潜规则”,也就是车补一分不少,“座驾”专用天天照跑。车改之后不但没有减少消耗,反而成为一些官员的“另类福利”。 媒体曾报道一个区长书记每年8万元的“车补”太离谱被叫停;一局长将12万元公车实际仅拿出6.8万元,就将“座驾”变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而每月3、4千元车补一年多时间将车款填平。一个有点级别的公职人员就这么发笔小财,是可笑呢?还是悲哀呢?公车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从根本上遏制“车轮上的腐败”。但一些单位在制定车补的政策上,却以“适度”为理由发放高额车补,将“适度”作为滥发车补的挡箭牌。 车改有政策,用车有对策。车改以后,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但一些领导鬼点子不少,把按规定保留的执法、执勤、应急等车辆变相的当作自己的“座驾”,天天执行“任务”,或是“暗度陈仓”与下属单位、社会机构搞“合作”以“借”之名霸占甚至定向高价指定,为领导私车“买单”,名符其实的“官轿子没撤,官架子仍在”。 别让“伪车改”成为一些领导给自己谋求的“另类福利”。笔者希望各地在制定公车改革的方案意见务必符合地方实际,从制度层面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将顶层设计与个别探索相结合;还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不能让车补变相成为公职人员谋利加薪的途径,要敢于动一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绝不能让“车轮上的腐败”光明正大的合法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