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了全国31个省(区、市)2015年一季度GDP数据,18省份一季度GDP增速超过全国水平。数据显示,全国2015年一季度GDP为140667亿元;而31个省份一季度GDP总和为143072.91亿元,超过全国总量2405.91亿元。 其实,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虚假程度达到20%至30%,最高的还有50%。去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以后,这种虚假状况挤出去一些,但不能说完全挤没了。显然,政绩观扭曲、统计造假“前赴后继”的现状,既搞坏了党风政风,又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众所周知,统计数据,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党政,都是经济社会建设及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然而,为了多报统计数据,一些地方甚至“借尸还魂”,弄虚作假。统计数据的造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美丽”的数据,皆是奔着政绩而去。日前数据显示,全国2015年一季度GDP为140667亿元,而31个省份一季度GDP总和为143072.91亿元,超过全国总量2405.91亿元,数据打起架来。那么,这种问题难免招致社会一片哗然。 显然,这种“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不正之风,助长了统计造假的肆意蔓延。“各地单纯追求对GDP的考核是造成统计水分甚至造假的重要原因。”正如湖南省统计部门一位处长分析说。其实,这些地方之所以出现离奇夸张的虚假统计,背后都有违规干预的“推手”。 “统计造假是一种严重腐败”。一些地方统计“水分”之所以长期“泛滥”,既有“长官意志”的权力任性,又有制度监管的跑偏错位。为此,纠偏数据造假、挤干统计“水分”,就必须强化教育和引导,转变官员们的政绩观,注重统计工作的规范性、严肃性,在上报、审核等环节排除权力的干预,防止“猫腻”滋生。(文/李小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