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今年54岁,来自哈尔滨,在广州火车东站以帮旅客拉行李为生。为了省钱,他干脆睡在东站。沈伯说,女儿是1984年出生的,一年前,她提出想读研,学费一年要2万多元,“我就说不管我这边生活多辛苦,每个月固定给你寄2000元”。(12月23日《新快报》) 为女儿读研父亲露宿街头,正如朋友的一句话,这个研究生能不读吗? 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网友对这个父亲的未来担忧,如同一只蜡烛一样把自己耗尽,女儿在未来会孝敬他吗?真的好难说,现在社会因为父母穷而不赡养父母的太多了。那种为子女熬得油干灯枯,最终子女并不知道感恩图报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位父亲在冬至很想给远方的女儿打个电话,但怕女儿知道自己的近况忍住了。但问题是,冬至节不是更多的人是给自己父母打个电话吗? 很难说,这个女儿不知道自己父亲的近况。这父亲是单身父亲,年轻时摔成失忆,随后身体不好,如此情况下外出打工,赚钱肯定十分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女儿每年拿走二万多的学费,每月还接受两千元的生活费,这样合适吗?如今的研究生都有奖学金也有贫困助学金,每个学校也有勤工助学岗位,哪怕你挣不出学费,难道不能兼职打工挣个生活费?一月2000元的生活费,对于一个家庭状况不好的学生来说,太高了,不考虑家庭花钱太不像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位84年出生去年读研的女儿,工作经验也有多年了吧——30岁了还不知道挣钱。 “为孩子砸锅卖铁读书”成了长时间以来父母们养育子女信奉的教条,这一教条下养育起来的子女大多数是孝敬的。但也有很多父母为此而反噬。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教条已经落伍了。为子女砸锅卖铁读书有一定的历史成因,在古代和近代家族社会下,多是家族供养学生。随着家族社会的衰落,个人更多的是以直系家庭作为单位生存。于是,家庭财力的情况也就决定了个体的求学境遇。然而,那时候的社会流动性差,经济不发达,国家救助体系也不完善,学子要读书想打工赚钱也没有机会。因此,这时候学子能不能安心求学根植于家庭是否会鼎力支撑。 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国家的奖学金制度,贫困生救助制度覆盖面以及很广,学生勤工俭学养活自己的机会遍地都是。在此情况下,家长要做的就是适合而止,让孩子自己学会去养活自己。这在欧美国家不是很普遍吗?在欧美国家父母有能力则可以支付大学费用,无能力则学生就该靠自己。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存能力,也增加了社会实践能力,更减轻了家庭负担。可以说,这是父母与子女的共赢局面。 实际上,以上是社会经济下人们对自我的解放,也是对人性的一种顺应。在以前,家庭以家族生活,父母付出一定有回报。如今人们都是以个体状态生活,父母付出就未必有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做的就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人性的科学。社会应该少一些这样的悲情故事,有解决的方案却非要过悲情的生活,何必呢?越来越多的实践已经证明,成年后,与父母脱离金钱上的纠葛,倾向于情感上的交流,如此子女关系往往更和谐,这些都是为人父母与为人子女应该思考的。东南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