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明的城市往往是越少标语的城市,文明已经内化于心,何必外化示人? 2014年10月,安徽六安惊现“埋儿奉母”的公益广告标语。对于争议,制作单位负责人表示很意外。他解释说,选用“二十四孝”是上级领导制定的。这一语道破了问题的症结:标语是贴给领导看的。 某城市曾有一巨幅标语牌竖立在公园靠马路的围墙。我很奇怪:围墙外没什么行人,标语牌为何不安在公园门口?那才是人流量多的地方呀!知情人为我点破玄机:这是区领导表忠心的最佳场地,围墙外的马路是市领导下班坐车回家的必经之路;如果放在公园门口,市领导看不到啊! 一次到某县城,发现满街都是联通的标语,我对当地的朋友说,你们这里联通很强呀!朋友说,这些标语只会存在3天,因为这两天省里联通的老总来了,3天之后,又会恢复为原来的标语,过一段时间,如果看到移动的标语又铺天盖地,你不用问,那一定是移动的领导来了。 事实上,没有一个组织会不重视标语。组织要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大众的意志,就必须通过标语等手段来广而告之。上级越是重视,下面就越会揣摩,久而久之,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标语成为讨好上级的最佳利器。 2000年台湾选举,国民党的文宣团队制作了一批令领导满意的政治广告,“敬爱的领袖”连战挥手向群众致意,淹没在欢呼的人群和汪洋大海的标语中。在广告投放方面,连战萧万长阵营超过其他两组候选人的总和,花费超过3亿元台币。由于经费充足,几乎所有频道都被一网打尽,连色情频道也一个都不能少。东森、和信的老板是国民党中常委,更是特别关照。当时引起争议的是,要不要在《中央日报》登广告?专业人士认为《中央日报》发行量太小,不讨中间选民喜欢,建议不投放。但是,作为国民党的党报怎么能不照顾?结果,在选前一个月,《中央日报》天天都是连战的广告,其他两组候选人一则都没有。选举前,领导们都满意了;但选举后政党轮替,悲愤的民众包围国民党党部,倾巢之下,还有谁能满意呢? 标语应该贴给谁看?想都不要想,当然是贴给大众看的。标语作为广告的一种,无论政治宣传还是公益广告抑或是商业行销,都要作用于受众,把舆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行动。而转化的关键,就是看有没有抓住受众的诉求。共产党是用标语动员群众的老祖宗,想当初一句“打土豪分田地”,打动了多少把田地视作命根子的农民兄弟啊! 标语要有效果,就必须考虑受众的感受、关切受众的利益。标语发挥舆论的作用,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舆论压力,一种是舆论诱惑。前者是命令式舆论,比如“谁在森林放火,就烧掉他全家”;后者是请求式舆论,比如“我好,他也好”。无论是吓到对方,还是哄到对方,最终还是要靠对方行动。当标语变成贴给领导看的,标语这个手段就走向目的的反面,只有舆论,没有力量。 现代人越来越发现,威胁对方进行被动式的行动,总不如说服对方采取主动行动更给力。所以标语越来越倾向从命令式舆论向请求式舆论转型。过去那些雷人的标语之所以被人们唾弃,一方面是违背法治,另一方面就是缺乏人性。但一些并不雷人的标语,我们仍然看不懂它是要贴给谁看? 曾在某地公交车车身,看到这样一幅标语:“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初一看,以为是反扒大队的标语,仔细看落款居然是当地纪检监察部门。廉政的标语,应该集中在政府和公共部门场所,放在群众集散地,群众会说,我想伸,也没有地方伸呀。 这样贴错对方的标语比比皆是,人们却熟视无睹。在给医院院长们的讲座上,我曾经批评医院最不懂得做自我宣传,放着那么大的人流量,拥有那么多的公共空间,却白白浪费那么好的自我宣传资源。最近一些医院有所改观,而我前不久到一家医院,看到各个电梯间里,原来的白板换成了林巧稚的各种格言,很好。但其中一句,却似乎是贴错了地方:“单有对病人负责的精神还不够,还要掌握精湛的医术。没有真本事,病人会在你的手术刀下断送生命。”您说,病人看到会怎么想呢?这样的标语为什么不贴到医生办公室,却要贴在人来人往的电梯间? 标语是观察一个地方和单位最佳的窗口。2004年我第一次到台湾,临别时陪同的台湾朋友问我对台湾的印象,我说,我为台湾的经济担忧,朋友很奇怪:你又没有参访一个经济部门,为什么会有这个感觉呢?我说,我看到台湾满大街都是政治标语,最好的户外广告位置放的不是商业广告而是竞选广告,我就有对台湾经济的未来有一种不详的感觉。还有一次,被总局邀请在某地讲课,晚上刚出酒店,赫然看到一幅标语:“有黑除黑,无黑除恶,无恶除霸,无霸除……”看到这发誓要一路除下去的标语,吓得我再也不敢出门。 有时候,标语是缺什么补什么。试想一下,在瑞士,你会看到提醒人们不要随地吐痰、上车请排队、过马路请走斑马线的标语吗?其实,越文明的城市往往是越少标语的城市,文明已经内化于心,何必外化示人? 由此,我很不理解,诸如××城市的评比,在公益广告这一项,规定了电视台每天要播多少,户外广告要有多少,一个个统计数字,为什么却独独没有公益广告最重要的选项——效果评估呢?放眼过去,到处是公益广告,可有多少能够打动人心呢? 如果我们改不了这样的评估体系,根除不了贴给上级看的标语文化,类似“埋儿奉母”这样的荒腔走板,恐怕还会一再重演。(本文发表在2014年10月30日《南方周末》,责任编辑蔡军剑,发表时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