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投资110亿元的高速公路,原定18个月的工期,却近4年才通车,工程被指偷工减料,多处现“豆腐渣”,而一位标段负责人自曝家丑:资质是借来的,不偷工减料就挣不到钱。2014年10月16日12时,在沿路人们的一次次期盼中,投资110亿元、历时近4年的山西岢临高速公路终于通车了。(10月29日 新华网) 投资110亿的高速公路,修了又修,补了再补,反反复复酝酿四年终于通车;“自然美观”的石缝从远处看美轮美奂,原来却是用墨汁划出的;桥梁隧道裂缝,路面沉降塌陷等诸多问题比比皆是,人们在眼镜大跌的同时更是引发了普遍担忧,设施建设的监管怎么就形同虚设?巨额浪费究竟谁来埋单呢? 要知道,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都是有监理人员全程监督的,墨汁画石头缝也好,路基“弱不禁风”也罢,为啥就有人当起了看客呢?如果每一项工程施工环节中,监管、问责环环相扣,监理人员都因为害怕被终身追责而敬畏法律的话,谁有敢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回过头来想想,某标段负责人自曝家丑“不偷工减料就挣不到钱”倒是值得玩味很久。 对于官员贪腐,也有网友戏谑道,交通局长原本就是官场上的“高危职业”,工程建设更是腐败的“重灾区”,其实,不论是“高危职业”抑或“重灾区”,实际上都是权力失衡、监管薄弱酿成的“苦果”而已,一个工程建设领域中的“标的”动辄几千万、上亿,垂涎三尺的商家们当然要想方设法将其收入囊中,商家们用钱“勾搭”上贪腐官员的权,一个“台上”争取,一个“背后”助力,不良商家、贪腐官员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自然要在建筑材料、设计成本上动脑筋。因而,沾染了权、钱“异味”的“豆腐渣工程”“短命建筑”便一个个横空出世。 110亿“天价豆腐渣”不仅浪费了巨额的公共资源,更是给了政府公信力一记耳光,问题已然浮出水面,相关相关人员的问责更要紧随其后,更要刹住不正之风,并完善相关的监管措施、问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一出出闹剧不再上演。(文/浮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