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扶贫日和社会扶贫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在回应媒体提及,个别的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之后不愿意摘帽,不愿意放弃这种既得的利益的问题时,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表示,贫困县脱贫以后不愿意摘帽,或者戴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人民网10月15日讯) 扶贫攻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按贫困县进行有重点的扶贫攻坚,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曾经对我国稳定群众生活、缩小和缩短与富裕地区的差距、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有效的巨大地积极作用。 然而,这项政策在多年之后已严重变味,“国家级贫困县”成了一顶可以遮风挡雨的帽子,成为了一些地方争抢的“香饽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境况呢? “贫困县”并不仅仅是一个称号,各种各样的扶贫优惠政策都会向戴上贫困县帽子的地区倾斜,一是经济利益,贫困县可得到可观的扶贫资金;二是政治利益,贫困县更容易取得政绩,从而获得政治利益;三是不少优惠政策也与贫困县绑定,只有贫困县才能享受到。正因为有着这诸般的好处,贫困县的帽子自然就成了“香饽饽”。已经戴上的不想脱,没有戴上的还想抢来戴,就成了这样一种别样的景观。 现实中,贫困县确实因为这顶“帽子”获益匪浅。毫不客气的讲,“贫困县的帽子这样好,不戴白不戴;国家给的“低保”,不吃白不吃”,正是一些地方竞相把贫困帽当作“香饽饽”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脱贫就不再是一些贫困县的首要目标,保贫就成了主要的任务。当然,也不能说这些贫困县就故意不发展了,事实上有不少的地方发展得已经很不错,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时,主要指标也是高高的,成绩也是大大的,但在申报贫困县时,却又变了一幅模样。正因如此,许多不是贫困县的地方争取进入贫困县行列,一些已经脱贫的贫困县即使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也不肯退出贫困县的行列。 客观的讲,对尚不富裕的贫困地区,从全局出发,实施扶贫攻坚,过去是对的,现在是对的,将来也是需要的。对此项工作,我们任何时候都是不易动摇的,这是一条基本的政策。但是,我国反贫困事业已进入新阶段,不能失去方向,不能把“贫困县”变成帽子批发和滥送人情,要坚决遏制“贫困县”变“香饽饽”的乱象。笔者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国家扶贫政策的调整,应当设计出一套反映县域贫困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扶贫开发成效的动态监测评估体系,适时对国家级贫困县进行重新评估并微调,保障国家扶贫资源投向最需要的地方。(文/顾一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