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中央首次晒出了对“红包”的政治清单:10万余人上交的“红包”及购物卡涉及金额5.2亿,查处2550人,涉及金额2.5亿。5.2亿是什么概念?可以修多少条乡村道路,可以为山区孩子买多少牛奶、面包,可以干许许多多利国利民的大事了!(10月9日 新华网) 这几个上亿的大数据的确吸引民众的眼球,这些“红包”不知刺激了多少内需,难怪民间流行这样的说法:现如今当官的捞不到钱,这生意都变淡了。虽说没有这般夸张,倒也八九不离十了。隐匿在人情与腐败之间的“意思意思”、“辛苦费”,你知我知,无需担心,就是这样的心态造就了“红包”文化。 现如今,“红包”泛滥不只存在于官场上,办啥事儿都得给个“红包”:政府部门给个“红包”办个证就能快点;医院里给手术医生送个“红包”说不定本让截肢的就不用截了;学校里给老师塞个“红包”他就能对自家孩子多关照点儿……,我们的社会是怎么了?为什么本该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儿还要给“红包”才办?拿着纳税人的钱还处处刁难纳税?是谁宠坏了这帮吃“皇粮”的人?难怪老外在中国办企业总是搞不懂为啥审批那么慢,听到中国同事讲解关于“红包”文化之后,无可奈何的摇头。 在反腐高压态势下,“红包”新伎俩层出不穷,有主动收取的“保护费型”、长期收取的“蛀虫型”,借婚丧嫁娶的“借机敛财型”,更有“微信红包”,可谓花样百出,极具隐蔽性。但无论多么隐蔽,也会被挖出来。因为“红包”现象的存在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任由其演变下去,党和政府将失掉民心。正所谓吃“皇粮”的人还要收“红包”?岂有这等好事! 有专家认为:“没有权力的人不会收到红包,红包首先是对权力的靠近和腐蚀”,其表达的观点是“红包”给了权力。没错,但笔者认为即使没有权力的人也同样有收到红包的可能。比如办事员,给个“红包”可以马上办,没有的话或许就只能等到几个工作日届满之后了。典型的官本位思想坑苦了那些急等着用的老百姓,可也无可奈何!应该说,有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的人极有收“红包”的可能,他们属于“借机敛财型”。这样的干部实在太不负责任,置百姓利益不顾,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对待“红包”现象,不仅要从表象上严厉打击,坚决查处,更要从制度上下手,阻断源头。 一是严格相关法律法规,用制度约束“红包”现象。必要的时候考虑将收受“红包”入刑,纳入法律监管范畴,让那些抱着侥幸心态收受礼金的人意识到收“红包”的严重性。规范公职人员婚丧嫁娶报备细则,避免借机敛财。总之记住习主席说的一句话:“领导干部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二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分散过分集中的权力。没有权力自然没有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没有权力,自然少些送“红包”的人。笔者相信,只要这些制度严格执行下去,总有一天,“红包”再无人可接,无人敢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