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反腐败,正在不断打破“禁区”和“惯例”。在研究反腐败多年的专家看来,这样的力度,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未曾有过,强力反腐已经成为本届党中央的一张“名片”。(新京报9月5日) 近两年的强力反腐,除了“震动”官场,清除积弊,也正在改变普通民众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并且为“近年来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扫除障碍。在拍苍蝇打老虎,让官员“不敢腐”的同时,一系列的治本之策也在推进,让官员“不想腐”、“不能腐”。 “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反腐倡廉工作“关键词”。发生腐败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少数领导干部放松个人世界观改造、放松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具有“想腐败”的思想动机;权力制衡的机制还不够健全,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一些领导干部存在“能腐败”的客观条件;对腐败行为的及时发现、严厉惩处的方法、措施和途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使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了“敢腐败”的侥幸心理。让领导干部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既是反腐倡廉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进一步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基本路径。 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加强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形成“不想腐”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努力提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克尽职守、刚直不阿,保持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不断增强自律意识,严以律己,防微杜渐,自觉抵制名利、金钱、女色的诱惑,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持续不断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其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自觉遏制私欲的膨胀,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其次让领导干部“不能腐”,就是要从源头抓起,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形成一整套“不能腐”的严格制度体系,使腐败的“成功率”大大降低。一些地方“牛栏关猫”式的权力监督体制、机制,是腐败分子蠢蠢欲动的一个重要诱因,也是腐败产生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级各部门应坚持深化制度改革和创新,形成使腐败分子难以得逞的体制、机制,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拓宽监督渠道,使其难以滥用权力、以权谋私。 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教育、预防、惩治相结合,遏制权力滥用,让公共权力真正用于公众,进一步增强惩治腐败的威慑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伤的勇气,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完善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进一步增强预防腐败的前瞻性,努力构建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