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是到机关当公务员或在国企就职,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给自己薄薄几页纸的档案安个“家”。安“家”需要花钱,面向庞大群体收取的这笔档案费,着实是个天文数字。专家估算,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个市每年收费少则数百上千万元,大城市动辄上亿元,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记者查询发现,全国尚无哪个省份公开过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8月12日《新京报》) 对公众而言,档案管理费是“逃不掉”的,你想缴得缴,不想缴也得缴,毕竟,等你需要人事档案时,相关的工作人员便会要求你“一次性缴清”。档案管理本是一项公共服务,收费就难以理解了,而更加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档案管理费居然是一笔糊涂账。虽然每个人缴纳的档案管理费并不多,但积少成多、积流成河,根据专家的推测,每年全国收取的档案管理费至少达数十亿元。这的确不是一笔小数目,公开才有必要的正义。 遗憾的是,档案管理费似乎是又一个“社会抚养费”——征收的时候相当麻利,公开的时候支支吾吾。尽管早有人呼吁公开,但各地均视而不见。本来,档案管理是商业化操作,但遗憾的是,代为托管档案的人才中心,往往挂靠在事业局下面,是典型的“二政府”,“一家独大,别无分店”的商业模式,其实只是一种商业形式,并无商业化的实质,如果相关部门不对巨额的档案管理费进行公开,就难逃“敛财”之嫌。既然公众没有用脚投票的权利,那相关部门就没有不公开收支的理由。 事实上,公众对档案管理的不满,除却收费之外,其方式与程序也让人难以接受。一方面,这早已是互联网时代,电子化是一种趋势,但公众的人事档案,依然停留在打印纸质时代,这无疑是“落伍”的;另一方面,简政放权是国内改革的大趋势,如今的档案管理,在转接与托管的过程中,程序还是有些繁琐,异地转接还需要来回折腾,这样的现状,同样是需要纠正的。毕竟,最大限度地方便公众,应是政府服务的内涵与本质。 在这样的现实氛围下,档案管理费要公开,档案服务更要升级,如此,才能让公众满意。一则,当前很多地方已经取消了档案管理费,而其他地方不取消,显然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有盯着公众腰包的嫌疑,但是,档案管理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再收费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二则,电子档案的建立,不能还停留在公众的建言献策中,而应尽早照进现实。众所周知,在信息化时代,电子档案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也能节约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档案本是公众的一个重要凭证,在生活与工作的很多方面,都会受到档案的牵制与制约。既然如此,就应该让档案管理回归其工具属性,而不能让这成为折腾人的工具,或是工作人员借机敛财的法宝。唯有如此,档案管理才能更加令人信服,也才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刊于8月13日《新消息报》:http://sz.nxnews.net/xxxb/html/2014-08/13/content_53831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