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住房摇号出现奇怪名字有何猫腻

时间:2014-06-30 04:14 来源: 作者:魏英杰 点击:
网友质疑摇号中出现怪名字的心态,却值得玩味。问题或许并不出在这些名字过于怪诞、惹眼,而在于公众对摇号过程的不信任。说白了,有些人对这类公共事务本来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认为不可能没有猫腻。从这角度讲,怪名字只是迎合了这部分人的想象,让他们

近日,北京首次自住房摇号结果公示后,有网友发现中签家庭名单中出现一些较为奇特的名字,如:律师、要明天、黑东东等。这引起了一些网友的猜测,乃至于有人质疑摇号是否存在作假嫌疑。对此,北京市住建委、自住房开发商证实,这些奇特的名字均为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真实姓名。

实际上,如果有人这么起名字来作假,无疑是很愚蠢的做法。因为,这些姓名是否存在,技术上不难以查证。况且,如果有能力左右中签结果的人,根本用不着换名字,否则就不叫暗箱操作了。此外,中签结果总要公布,如果有人要在名字上作文章,也不会起这么扎眼的名字,这样反倒弄巧成拙。比如在北京一次车牌摇号中,有23个“王伟”同时中签。如果有人想作假,更有可能起个类似不引人注意的姓名才对。所以,我相信有关部门的解释是合理的,不太可能出现网友质疑的问题。

网友质疑摇号中出现怪名字的心态,却值得玩味。问题或许并不出在这些名字过于怪诞、惹眼,而在于公众对摇号过程的不信任。说白了,有些人对这类公共事务本来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认为不可能没有猫腻。从这角度讲,怪名字只是迎合了这部分人的想象,让他们的臆测有了落地的梯子。一旦这架梯子被抽走,他们很可能马上再换一个目标,咬紧不放。当质疑成为一种习惯,不管有无出现怪名字,恐怕都很难阻止他们思维定势。

如果细心一点,还可发现这其实也是公众舆论场的一个普遍规律。只要给某些人一个舆论支点,他们就能把事理逻辑给颠倒过来。他们孜孜不倦地在公共舆论场中寻寻觅觅,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为自己的想象寻找现实依据。有时候他们真的找到了,但也有些时候,事实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但没关系,他们会很快遗忘这一切,继续寻找新的目标。

例如,有些人从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微笑,看到了贪官的模样,还有些人从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抽的“天价烟”,看到了腐败的证据,更有人从一段视频、一句话中找到“破案”的线索??但这么做并非所向披靡,比如“我爸是李刚”风波中表现出的舆论偏执,药家鑫案中出现的信息紊乱,以及从最近仍闹得沸沸扬扬的唐慧事件中可以看到的“正义幻象”??这些事例,对部分公众的思维定势构成了严峻挑战。

这些正反事例,一方面说明了公众对公权力部门的普遍不信任情绪,另一方面却也表明,一旦公众质疑未能指向真相,正义就可能渐行渐远。这恐怕也不是公众想要的结果。任何人如果不愿看到真相被扭曲、正义被倒置,就必须对这种舆论心态保持必要的警醒。倘若人们追寻的是真相与正义,就必须站在更为客观冷静的立场上,审视面前所发生的一切。

当然,这么说并非否认公众质疑的意义。应该说,质疑是追寻真相的必要过程。面对公众的习惯性质疑,公权力部门要做的不是回避,而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身,以更公开的程序消除误解,以更严格的监督来取信于民。公众质疑是为了追寻真相,而说服公众最有力的武器也是真相。只要公权力部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依托,真诚面对公众质疑,哪怕一时被误解,最后还是能够赢得公众信任与支持。

在北京自住房摇号这件事情上,消除公众困惑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只要有关部门公开中签家庭的相关身份信息,误解自然冰消瓦解。从日前最高法院不予核准唐慧女儿案两主犯死刑而受到舆论广泛支持,也可看到公众舆论中不乏理性的声音。换言之,在公众与公权力的舆论博弈中,应该担忧的并不是非理性的质疑,而是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又来自于公权力无视民意所表现出的傲慢态度。

因此,对公权力部门来讲,赢得公众信任的首要原则就是正视来自公众的各种质疑,而无论这些质疑看上去是多么不讲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人际交往8堂课:掌握人际关系窍门

    作者:李立之

    《人际交往8堂课》详解了人际交往中常遇到的困惑,在帮你轻松掌握人际关系窍门的同时,培养你驾驭人际关的能力,其中…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