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连校园,去年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放弃72万元全额奖学金,选择复读,希望追求更纯粹的国学,梦想进入北大中文系。今年,她以666分再次拿到辽宁省高考文科最高分,她这次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第二次获辽宁省高考状元!(6月24日《南方都市报》微博) 连续两年都是省状元,是件相当拉风的事。更拉风的是,这位状元去年放弃了香港大学72万港币奖学金并选择从休学,义无所顾地为了北大中文系的梦想而选择复读。至于众人理解的复读,相信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是不必多说的事。这位女孩子坚韧的品质与敢于拼搏的精神,让人敬畏。刘丁宁这样的经历,多多少少有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味道。 在网上,网友们对于刘丁宁的选择多半表示不能理解,更有人认为她当年从香港大学休学是因为无法适应香港大学的节奏、跟不上其他同学的成绩而选择退学的。还有网友认为,刘丁宁这样的做法,是在挤占高考招生的资源,年年复读,恐怕年年的文科状元都不用别人去争了。 对于以上批评之声,笔者认为,对于一位年轻的逐梦女孩,我们旁人都不应该盲目评判其在港大休学并选择复读的行为,她作为一个可以寻梦并勇于追梦的平凡人,她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路径。并且,她选择从香港大学休学一事,在她去年参加《天天向上》节目时就曾经表达过读北大中文系、学习国学的梦想,似乎从未入学港大之前,她就有了和家人报考意愿相左的理想和目标。对于这样一位勇于追梦的孩子来说,我们即便不鼓励,也似乎应该不去批判。 高考是最公平的制度之一。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分数。在高考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或许不是刘丁宁有多厉害,只是超越她成绩的人还没有出现。再者,现在高考招生已呈现多元化,不是非要一定是状元才能考上北大清华或港大。因此,说刘丁宁挤占招考资源一论,也并不能成立——考不上北大就嫌竞争对手太强大的逻辑也本就不成立。 当然了,刘丁宁的休学与复读故事也并不值得鼓励。首先,连续两年考上省状元这种事,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不需要别人模仿,在高考面前,天资、学业基础、家教和学习习惯,都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考上状元的因素;其次,为了梦想锲而不舍固然无可指摘,但北大中文系是那个传说中的学习国学的天堂吗,据笔者了解,人民大学有一个国学院,而第一个国学博士点应该是在武汉大学。 刘丁宁的拉风,其实不应该成为新闻。但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就是,社会对于状元,从来都是以明星的态度对待的。但实际上,状元未必就一定能成才。有一份对1977-2008年32年产生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的调查显示,这些状元中没有一位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的预期。这说明,状元只与高考和高考成绩有关,而与就业后的人生之路无关,也与在人生路上取得成绩大小无关。 我们从来都不应该关注状元。虽然笔者正在写状元,但也是为了呼吁不再关注状元而写。平心而论,状元不过是在一种病态化的考试中取得了一两场好成绩的那些人,这些人并不是神仙,而只是凡人。等哪一天刘丁宁这样的状元不再是新闻了,恐怕我们的教育和考试体制就完全祛魅了。载成都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