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浙江某地参与高考阅卷的老师向记者反映,语文阅卷速度实在太快,对学生不负责任,甚至一篇作文平均1分钟判阅完成。一位老师整个阅卷期间需要7天,也就是56个小时完成12000份的阅卷量。平均每个小时要阅卷量大约214份,平均每分钟阅卷3.5份,平均每份用时17秒。有的老师用了5天就完成工作量,也就是他每份试卷用时12秒。这是理想数字,不包括他休息、上厕所等,他的平均用时就是9秒。(6月19日《北京青年报》) 啧啧,“每份试卷平均用时9秒”?这是要速率不要公平,还是草菅“人命”——草菅了孩子们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机会! 高考对很多人来说,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个改变命运、实现阶层流动的最重要通道。从这两天爆出来的问题来看,除了震惊全国的河南高考替考案,就是这个阅卷时间的高度缩水。人们也许对“平均每分钟阅卷3.5份”有点麻木,但却不得不惊诧于“平均每份用时9秒”的“超速度”。老师难道是计算机?这样的速度难道是超音速?这样的速度能够公平公正? 阅卷高速率说明了什么呢?至少会增大失误率,按照文章开头阅卷老师的话:语文阅卷速度实在太快,对学生不负责任。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第一,不能排除教师的责任。在规定的7天阅卷时间里,时间本来就不多,有的老师用了5天就完成工作量,每份试卷用时12秒。刨除休息、上厕所等,他的平均用时就是9秒。这样的老师显然很草率,很马虎,极端地不负责任。每份试卷用时9秒!这简直就是糊弄!这样的速度,怎么能不出错呢?要知道,也许差之一分,就会谬之千里,有的学生就失去了上本来该上一本二本三本的机会,甚至名落孙山;而有的学生,也许并不怎么样,却因此而受益。这是显见的不公平。 第二,实际上也是最重要的,是浙江顶端设计的责任——考试阅卷时间安排的不科学。即便大家按照要求,工作满7天,仍然只能保证速率还不是效率,这是最大的不科学,而不科学必然导致不公平。然而就是因为这样的设计,即便是百分之一的错误率,会伤害多少青年才俊!这说得客气些,是对高考阅卷工作不够高度重视,说得难听些,就是缺乏人性! 高考本来是历经多年实践证明的一种目前看来最具公平的制度红利,寄托了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几辈人的期望,但是,由于制度设计的疏失,教师阅卷的草率,必然导致一些学生的命运发生不该发生的改变,这是对高考制度的亵渎与大不敬,对学生命运的草菅和大不公!所以说,“阅卷每份9秒”是草菅“人命”!http://news.sina.com.cn/c/2014-06-19/02593038582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