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19岁的深圳女生周莎莎是非深圳户籍的“异地生”,因为父亲的社保交费年限比随迁子女参加高职类高考的政策规定少了三个月,她无缘今年高考。 本来,广东“异地高考”政策今年首度破冰,在一所中职读书的周莎莎刚好是受益者。没想到,政策的闸门打开了,父亲的社保问题却在层层制度关卡中,成了横亘在高考权利前的“堵点”。更让人感到错愕的是,她的父亲并非是因为在深圳参保不够三年,而只是因为“工作变动中间有中断”,导致“比规定少了三个月”,才不符合“连续交满三年”的要求。 诚然,基于避免高考移民的考量,将异地高考与社保挂钩,有一定合理性。当地有关部门照章办事,似乎也并无过错。但政策是死的,人却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比如,在这一事件中,要甄别女孩是否是高考移民,女孩的父亲是否在当地多年参保,当地有关部门完全可以主动核查这位女生究竟在深圳读了多少年书,这位父亲是不是因“工作变动中间有中断”导致社保缴费年限不足。如果没有任何查实,只摆出一道“社保差三个月”的硬杠杠,就把怀揣梦想的考生堵在高考门外,这不仅是墨守成规,更是在架空“流动的权利”。 在社会流动频繁的当下,任何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必须符合人口流动的社会特征,否则僵化的制度和执行,就只能与市场规律、流动趋势相违背,最终就是给权利设置“堵点”,阻碍权利兑现。女孩因父亲社保断档无法参加高考虽是个案,但其中反映的,也正是当下一些地方社保规则设计的积弊,以及异地高考政策考量的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的社保制度普遍不规范,私企出于成本考虑,一般不会给职工缴纳社保,加上异地社保存在不能相互衔接的现象,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不愿参保。即便参保,也可能出现社保“断档”导致缴费年限清零等现象,这使得很多流动人口根本没有社保记录。这本来是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可现在,却要用一个尚待完善的社保制度来捆绑异地高考,让随迁子女承担制度缺陷,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无论如何,社保不该成为孩子实现高考权利的堵点,面对诉求,政策执行也当有基于人本理念的温度。流动的社会,需要有更加符合流动趋势的政策,也需要更加人性化、俯身向下的政策执行,去为人们流动的权利兜底,去打通人们追寻梦想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