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公款吃请,没了储值卡消费,吃粽子得自己买—对置身“体制内”的一些干部而言,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意味着又一次在“寡淡”中体会“清新”。在官员中有一种声音,认为福利减少了、行动不自由了,当公务员“越来越没意思了”,甚至产生“官不聊生”的牢骚,以至于有媒体预测,新一轮“官员下海潮”或将到来。(中新网 6月4日) 客观的讲,十八大前后,中央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推出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等等一系列“组合拳”,都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也是巩固党执政之基和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群众看到了效果,自然拍手称快,纷纷点赞,所以完全有必要广泛的深入下去。 规范了干部行为,推进了作风建设,公务人员的工作环境正在悄然转变,灰色收入没有了,各种福利规范了,似乎当官的日子没那么好过了。在一般人眼里看来,身为国家干部、公务员,职业稳定,社会评价高,应该是“牢骚”较少的群体,当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就摆不正心态、放不平心绪,由此生出“怨上级”、“怨下级”、“怨机制”等种种“怨”来,甚至还冒出退出的念头。 其实“官不聊生”官员们忘记了自己从政为官的宗旨后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生活在物质的社会中,谈点收入、讲点享受本是无可厚非。在起码要守住底线,讲一讲原则。如果是不能坐好车了,不敢上酒店了,连办公室也要挤一挤了;没有公款送年货节礼了,没了公款吃喝了,就满腹牢骚,大放“官不聊生”的南腔北调。那实在是没能够理解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当官的内涵。 往大的方面讲,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本身就不能单单以物质金钱来衡量。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更应该看看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这才是自我价值的真实体现。所以,少发一些“官不聊生”的牢骚,好好调整心态,多多想想怎么做一些勤政为民的好事。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习近平同志多次告诫领导干部:“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公职人员之所以是特殊群体,就在于其是“公共人”,而不是“经济人”。 从思想上解决好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才是我们当下要真正考虑的问题。 少发“官不聊生”的牢骚,多做“勤政为民”之好事,这恰恰反映出我们执政的一个进步。只有让这股风狠狠的刮下去,剔骨疗伤,真正触及到了官员作风瓶颈,持之以恒地将整治政策贯彻到底,我们这个执政党的地位就会更加巩固,老百姓才会更加拥护我们这个执政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