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月30日从沛县获悉,该县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进行专项查处,初步清理200余人;19名村干部因亲属违规享受低保被处理;严查机关干部迟到早退、干私事和乡镇干部“走读”问题,通报16家单位18人,6名工作人员被效能问责。(6月1日 新华网) 一直以来,党政机关“吃空饷”由于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犹如沉疴顽疾一般,人们对其诟病颇多,治理“吃空饷”仿佛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近段时间以来,各地也纷纷晒出了“战果”,今年,沛县针对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进行专项查处,初步清理200余人;去年,河北省共清理出“吃空饷”人员2.76万人,涉及吃空饷资金1.3亿多元,已退回财政2954万元。 “吃空饷”是指财政供给人员或组织,通过各种非法形式占用财政供养编制、套取财政工资津贴,造成财政资金流失的腐败行为。“吃空饷”的负外部效应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吃空饷”对公共财政的侵蚀,削弱了财政在平衡区域发展、调节分配差距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其次,“吃空饷”者对公职的霸占,挤兑了人们在获取公共产品中的机会平等,制约了公务员的队伍建设。最后,“吃空饷”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增加了民众对公权力的质疑与厌恶,使政治文明建设积累的成果在 “信任危机—政治冷漠”的官民互动中一步步磨损耗散。 完善机关的人事考核制度。针对考核模式化的问题,必须细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配套制度,形成定岗定责、上级延伸的考核体系。同时,应在季、月度考核之外加大突击考核频率。另外,创新签到制度,比如用“指纹签到”代替落后的“刷卡签到”,使“吃空饷”者在严密的考核机制面前无处遁形。 规范日常人事工作程序。规范空编进人审核程序。编制部门应把好审核关,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审核,办理招录、调动和工资审批手续。财政部门在上述手续齐全的基础上,予以核拨经费及办理工资手续。之后社保部门再根据编制、组织、人事部门相关手续,办理社保手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