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子、占房子”,村(居)委会办公、活动场所普遍存在匾牌过多过滥问题。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一居委会社区各类牌匾有163块,仅制作费一项就要花3万多元。日前已经被清理,仅保留了31块。(5月23日《湖北日报》3版) 社区牌匾没有最多,只有更多。前不久有网友发帖称,广西南宁一社区挂了27块牌子,今日又见湖北襄阳一社区挂163块牌匾,俨然一个“牌匾社区”。而这“挂”着的,正是屡见不鲜但让人厌恶的形式主义。 笔者曾就职于一街道办事处分管过社区工作,深知这些牌匾来路,可以说,这些牌子基本都有“官方背景”:作为起标示作用的牌匾,往往是“重视程度”的象征,而在单项检查考核时,通常是视为一项“硬件”,列入强制的“达标”标准。而社区却是:上头的“婆婆”一大把,下达的工作一大堆,社区就像一个“筐”,啥都往里装。原本不该“多牌”的社区,就这样“多牌”了起来。 社区匾牌过多过滥,表面上看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结果,实质上更多反映的是一些职能部门的喜好:把本来是职能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两手一甩就变成社区的事,社区变成了他们的“替身”。而深层次里,则是下面形式主义对付上面形式主义的无奈——达标考核过多过滥,过余重“面子”不重“里子”——问题出在下面,但根子在上面。 为政的真谛,在于服务群众。干工作抓落实,必要的形式不可少,但若为了形式而形式就沦落成了形式主义。比如让社区挂牌子这件事,为了明确责任,抓好工作,挂个牌子本无可厚非,但对社区而言,每块牌子都对应着不同的责任。牌子在悄悄增多,社区的工作量也就水涨船高。这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而且助长了形式主义、搞花架子的虚假作风,实则与服务群众相悖。 眼下,襄阳市正在对村(居)委会牌匾泛滥进行清理、整合、规范,这可以看着是一次作风转变之举。但要被清理的不止挂于墙上的牌匾,需要清理的更有“牌匾”思维、以及形式主义思想。只有从根上清除了“牌匾”思维、形式主义思想,才能让社区从“筐”走出来,回归职能,为居民服务,破解百姓之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