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等尚未能全面遏止腐败乱象,却已成为公务员加薪的最新理由。 白岩松在前日节目中称:随着聘任制高薪公务员的出现,未来公务员的工资要逐级上升,否则的话有的公务员,从去年的中秋到今年的春节连一根葱都没有发过,可能吸引力在下降。 这样的“忧虑”似乎有些超前。譬如农民工工资是在普遍出现“民工荒”之后才开始大幅度提升的,也并没有影响到房地产事业持续兴旺。而就目前来说,公务员的“辞职潮”并未普遍发生。并且即便近年来反复缩紧对公务员的廉洁要求,“国考大军”依然浩浩汤汤,也并未看出“吸引力下降”的迹象。 其实,并非起始于近一两年的廉政规定,有关方面对公务员涨薪的愿望早已溢于言表,只是一直遭到民间舆论的普遍抵制。原因除了对腐败乱象的不满之外,当下公务员薪资并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准,而完善的福利保障和稳定性更是远超社会水平,从国际通行的横向对比结论来看,没有合理理由加薪。 一直裹足不前的涨薪动机,需要一个突破口,正如白岩松所点明的,“聘任制”公务员正是那个破冰之锤。我们来分析几点征兆。 首先,首批试水的“聘任制”公务员薪资很高:30~60万,请注意,这是“税后”薪资,相当于税前50~100万的年薪,并以企业职工最高缴费标准参加各项保险和公积金,其综合待遇相当可观,在各大企业“总监”以上级别的行市中也毫不逊色。 然而,这批“高薪诚聘”的公务员级别却不高,均为“高级主管”或“分析师”头衔,相当于基层职位,连中层都勉强。而且是县级市里专业局下面的“主管”,汇报对象最高也就是局长(科级),甚至局长下面的专业科室领导。义务方面称此次聘任制公务员不具备行政级别,而事实上即使给出行政级别也低得可笑,反而会对招聘吸引力构成负分影响。 这其实不甚合理。有道是高薪花在刀刃上,应该赋予高级别关键岗位,以便发挥更大效能。试想如果普通企业花百万年薪招一个“主管”,是不是脑子进水? 但奥妙就在这里。高薪+低阶——构成了一个巧妙的伏笔,为以后中层公务员大幅度涨薪留下了“倒逼机制”,而高阶公务员水涨船高,就更能坐享其成了。 各种迹象表明,无论深圳等地的“前车之鉴”成效如何,各地聘任制“试点”都将继续稳步扩大,直至成为常态化序列,形成置换效应,逐步使大比例的公务员改头换面迎来高薪。而由于一贯存在的暗箱操作等积弊,首批亮相的“人才”可能货真价实、非亲非故,但以后一批批进来的就不好说了。 “技术岗位”也是个坑儿。技术岗位是个很好的破冰缺口,因为高端技术人才本来行市就高,给高薪容易赢得外界认可,而假如100万年薪招一个局长/科长的话,不被群众喷死才怪。 但实际上,高薪引入技术人才是个很怪的偏门。一般认为,公务员团队主要应保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而高级技术力量可以随时外包,不必常态设置。政府部门内的高级技术项目也并非常态工作,系统搭建完成后,普通人才即可胜任日常管理。而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也不可能专为一个小县市服务,除非他另有所图。 即便极少数岗位确有所需,拿这种非主流职位“试点”也缺乏普遍推广的意义,但有关方面扩大试点的意图路人皆知,可见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取其锋芒破冰而已,其身后酝酿着一盘与“技术”根本无关的大棋。 不给行政级别,看似对外界交代了“能上能下”,实则同时也对内留下了“灵活性”。众所周知在公务员序列内,不给行政级别意味着没有任何权力,手下连个帮忙的兵都找不来,谁听你的?如何开展复杂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花这么大代价就请来一个光杆司令,他来干嘛,他能干嘛?——想生存发展的话,一切都要仰人鼻息,“看表现”再说吧。 天下没有这么高薪招人的,总要先谈好带多少兵,负责哪摊事儿。但如果想展开无休止的办公室政治,含含糊糊倒是个完美开局。为什么这么做? 或因为第一批人受关注度高,很大程度是不敢掺假的,因而也就保不齐日后能否“合作愉快”,假如他们真的耍大牌不尿领导,将被无情地解聘,顺便兑现“能上能下”的好名声。如果能够“入乡随俗”拜对码头,那么权力会有的,马仔也会有的,转入行政序列也不是不可以有的……最后正式成为零解聘风险的一员。 在深圳市不声不响地大规模“试点”几年之后,我们已经可以看清后续路径——3200多名聘任制公务员期满后无一被解聘,目前已占据公务员总数10%,他们的“协议薪水”不菲但已不为外人所确知。随着每年约500人自然退休空出编制,已经形成了有效的置换效应,相信不多年后,满城尽是“聘任制”高薪公务员也,还管它是不是“技术岗位”。原博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79f7990101ozfy.html?tj=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