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GDP的地方政府,降低了对GDP的热情。 1月27日,新华社披露,在当时已经披露2014年经济目标的28个省市自治区中,22个下调了今年的地区GDP增长目标,有14个省份下调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5个省份未提及,6个省份与去年保持一致,粤津云三地上调。 引擎马力不足,中国经济要换引擎。大幅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是不现实的,一些遗留的欠帐需要清理,地方的社保、环境支出将会上升。GDP增速下降是必然趋势,上升才不正常。 以重工业大省河北为例,围绕北京的钢铁厂使这个省成为环境整治的重心。河北政府提出2014年GDP增速8%,低于持续了5年的9%以上的增速。在今年1月河北两会上,河北省长张庆伟披露一组数据,2013年河北关停取缔重污染企业8347家,淘汰改造燃煤锅炉3.5万台,淘汰黄标车57.8万辆。确保2014年压减1500万吨粗钢、1000万吨水泥、1500万吨煤、1800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 河北压缩的产能有多少?以钢铁计,2013年,河北全省粗钢产量18849.6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4.2%,1500万吨相当于一年产量的8%左右。这并不是太大的数字,大风起于青苹之末,在不增产的情况下压缩6000万吨,相当于2013年粗钢(18849.6万吨)与钢材产量(22861.6万吨)的14%。这不是个小数字,钢铁资产的价格将下降,原有的就业发展模式被推翻重来,新增的就业人口不能指望靠钢铁、水泥等解决。 轰鸣的马达逐渐熄火,靠继续上马重大项目拉动GDP已经走不通。 经济结构转变不仅是旧有的生产方式的变化,更是经济组织结构的大变化。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特色之处就在于,地方之间的GDP竞争。无论对此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张五常先生视之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奥妙,而黄亚生先生认为是诸侯经济之恶源,导致要素无法在全国配置,产能过剩势不可免——以GDP作为主要政绩考核指标,以增值流转税作为主要税种,结果使政府成为资源主导者,在拉动GDP增长的同时,造成产能过剩。 每级政府都是小小的经济独立王国,你要拉投资,我也要拉投资,你要卖地我也要卖地,你要建物流园区我为什么不能建立物流园区?加上财政收入从土地和增值税中获得,所以投资而不是赢利就有税收,投资者多地价上升,日子就过得滋润。地方主导官员是董事长,执行者是总经理,下面分成一个个招商部、服务部,环保部门起到装饰政府现代性的花瓶作用。 笔者还记得到某个地级市,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各个部门公务员全都有招商任务,超额完成多少指标就能升任逼局长等官职,有个局有二十几个副局长。问当地官员,也是一肚子苦水,为发展经济不得不然。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界的恶性竞争过程,最近大城市接连撤县设区、把郊区并入市区范畴,无外乎把地方政府作为“公司”的范围做大,可以在更大的区域内考虑投资、卖地、民生等事宜。如广州最近将增城、从化划入广州,而北京最终必然形成大北京都市圈的概念,经济发展范围从廊坊、香河进一步拓展到天津等地。 问题是,新的引擎在哪里? 河北GDP下行还是小事,如果影响到就业吃饭,势必回到熟悉的经济发展老路上去。让市场而不是政府配置资源已成口号,他们忘了喊另一句口号,即法治经济规范经济。政府退出投资第一线应该转换身份进入监管第一线,否则会出大问题。 河北哪家钢企该关闭,哪家钢企该大发展,应该由赢利能力说了算,而不是政府说了算。政府各部门需要做的是严厉监管环保,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使企业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 设想,某家钢厂严格遵守环保标准,甚至还能够通过碳排放获得收益,而产品质量有口皆碑能够撑过市场低迷周期,这样的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并购其他企业,则是市场之幸,产业升级、环境保护才能落到实处。如果政府强行要求某地某几家企业必须限时关闭,不仅产业升不了级,环境得不到保护,连合法产权都被侵占,还谈什么市场经济? 产业升级就是制度升级的过程,市场草莽时代群狼乱奔不需要太多的制度约束,如今有些家底制度就成为关键因素。政府也好,企业也好,也该穿上整齐的服装、遵守礼仪、讲些起码的规矩了。 什么行业成为新引擎?不知道。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市场的事,政府不必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