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并不显山露水的“定点酒店”因8月初的法官招嫖案进了公众视野。“上海事件让人产生疑问,一个党政机关出差会议的‘定点酒店’为什么会介绍‘特殊’服务,难道在定点之外,政府不对这个饭店进行考察吗?”在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喆看来,定点酒店“定”而不查折射出了监管乱象。监管不严只是一个表象。据时代周报记者调查,肩负遏制浪费与腐败的定点酒店制度,在招投标和提供服务过程中,无一例外都存在漏洞。(时代周报,8月15日)
拔出萝卜带出泥,上海法官集体招嫖事件揭开了“定点酒店”的神秘面纱,定点酒店的重重乱象让“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据媒体报道,“定点酒店”存在协议价形同虚设、商家依傍权力提高知名度、乱开发票成腐败温床、监管机制严重匮乏等重重乱象,已经失去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防止浪费腐败”的最初定位,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新的温床。堂堂政府定点酒店居然藏污纳垢,这让公共利益情何以堪?让公共部门的公信力和公共形象如何自处?让老百姓对政府部门善良朴素纯真的美好愿望如何不感伤?
政府“定点酒店”背后的重重乱象,表面上看是监管机制匮缺、监管力度软弱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则是由于权力没有真正关进制度笼子,没有受到应有的约束。一项制度,仅仅有美好的初衷还不够,其具体功能还要得到实践的检验,“定点酒店”制度同样如此。
被视为完善公务接待制度的一项有力举措,2006年推行的党政机关出差和会议定点酒店制度,本意在于通过加强对公务消费的监管以降低行政成本,遏制浪费腐败,但这项初衷不错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政府统一采购、酒店自愿投标产生”的原则流于形式,“定点酒店”的协议价存在可以人为操作的灰色地带且容易发生“钓鱼销售”而损害消费者权益之事。对于一些“定点酒店”来讲,“定点酒店”四个字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甚至可以当做应对正常市场监管的挡箭牌。许多跟政府部门藕断丝连的酒店宾馆,则更容易跟公共部门达成默契,比如在发票上做手脚,完成一些本不属于“定点酒店”范围之内的消费活动,从而给腐败行为提供了新的滋生环境。鉴于“定点酒店”的隐秘性质和金字招牌,在加上有些监管人员本身就是“定点酒店”的常客,这就使得监管形同虚设,从而使得“定点酒店”的正常功能销蚀殆尽,反而给公共权力出轨提供了新的机会。
“定点酒店”乱象部分出于酒店在逐利本能驱使下做出的无视市场公平竞争、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来自公共部门监管的严重缺位。说得严重点,“定点酒店”本身就是一种市场保护主义行为,是对正常市场竞争原则的破坏。对于政府部门来讲,虽然注定了“统一采购、公开招标”原则,但实际过程中却重重打了折扣,阳关照不到的地方,细菌就更容易滋长。
从一定程度上看,公共部门和“定点酒店”似乎已经结成某种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定点酒店”有了金字招牌,除了定点接待公务消费之外,还可以延揽更多业务,这对近年来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中的酒店业来讲可是不可放手的重要客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定点酒店”可谓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筹码,各酒店自然趋之若鹜。据媒体报道,自2006年至今,全国党政机关出差和会议定点酒店从2600多家增加到5000余家。另一方面,对于公共部门来讲,被选为“定点酒店”的酒店就是“自己人”了,自然会投桃报李,更由于当前机关单位财务报销等方面存在的漏洞,这就使得“定点酒店”的发票成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的筐,会议费不必说,即便是娱乐、购物等费用,同样可以开成会议费进行报销,这也难怪一些定点酒店总设有名牌消费品专柜了。
“定点酒店”乱象亟待清理整顿。要完全发挥“定点酒店”应有的功能,必须严格执行统一采购、公开招标的程序,公开透明、加强监管,让阳光照进定点酒店的每一个角落;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不仅需要权力的自我规制,更需要公开透明运行,改善权力结构,强化权力制衡,优化权力配置,扩大社会监督渠道,容得下尖锐批评,听得尽逆耳忠言,从倾听民众最细微的声音、敬畏最普通的民意开始,让权力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