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6月12日讯:从本月中旬开始,教育部将派出10个检查组,在全国严查奥数班、占坑班、择校费等问题,但是这样的检查能改变早已成型的升学利益链吗? 另据2月27日重庆晨报道报:在全国各地被普遍收取的择校费,在重庆被叫停。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退还针对今年春季开学、秋季开学收取的择校费。但有家长却并不开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按理说,取消择校费,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好几万块啊,那是辛辛苦苦存了好几年的钱。但许多家长退了择校费反而高兴不起来的原因何在呢?说到底还是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且分配不平衡,校与校之间的巨大落差必然导致择校。
别说优质学校受到家长们的热捧,重庆取消择校费后,优质学校周边的房产(学区房)价格猛涨。高考刚结束,新一轮备考大军涌现,“高考经济”也开始逐渐升温,其中最热的莫过于“高考房”.家长们为了免去孩子在家和学校之间的奔波,提前选购高考陪读房,便于孩子在复习期间的饮食和睡眠,学校周边的一些“陪读房”也在这个季节迎来了高峰。重点高中周边楼盘更是呈现“一房难求”的现象。重庆优质小学、优质初中周边的房产同样行情一路看涨。据说,重庆沙坪坝小学的学区房已经涨到每平米1万4仟多,而且还没有现房。而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中城市与重庆的情况类似。
笔者以为,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无可厚非,理由很简单,让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学校之间,在办学硬件、软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于是产生了社会舆论划分出来的所谓“好”学校和“差”学校。其实就在城市,也有学校布局不合理、新建学校少、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原因。家长对教育的需求已由‘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转化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由于主、客观等原因,造成大部分孩子不能上“好”学校,所以,导致许多家长找关系、走后门,甚至不惜掷重金为孩子择校。说到底,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们尽量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人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个伪命题,在笔者看来,此命题虽有偏颇之嫌,但绝非空穴来风。试问当今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有几位踏进了北大、清华等一线大学的校门?事实上,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在以前的高考中,成绩相差不大,甚至农村孩子的成绩优于城市孩子,现在情况恰恰相反,说明不是农村孩子不努力、不刻苦,而是所接受教育的不均衡性越来越明显。而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山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的无奈。
诚然,为了缓解当前花样翻新的择校风,很多地方也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比如,有的地方实行划片招生,还有的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当前的择校风。然而,家长“择校”,主要考虑的是名校的师资力量,其次是学校硬件设施是否完善。哪个学校特级、高级教师多,教学设施先进,哪个就是“好”学校。但是,众所周知,特级教师资源是有限的,上千名教师中才能诞生出一名特级教师;教学设施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所以,导致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另外,收不着“择校费”的重点学校,“教师待遇”必然下降,也就必然影响教学质量。恐怕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
如此看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且分配不平衡,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彻底取消择校费,就近入学的规定得以不折不扣的实施,那么很多户口没有在优质学校附近的孩子,就不能上好学校,这也正是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取消择校费并不开心,反而担忧的原因所在。于是,他们就纷纷选择学区房,扮演了“孟父三迁”的角色,从而抬高了房价,让房产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溢。其实,“买学区房”本身就是一种超级“择校费”.
显然,一刀切取消择校费根本无法改变家长依然择校的实现,相反,还会抬高房价甚至助推“暗箱操作”、权利寻租的可能。如果明码标价的择校费取消,那么,即使有钱人的孩子想升重点中小学也没有渠道,只能进入纯“拼爹”的时代了。在此情况下,公开规范择校费或许是一种选择。择校费,收还是没收?恐怕,面对这样的诘问,几乎没有中小学“名校”敢理直气壮地答“没有”.因此,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一方面要竭力推动教育均衡化,严防一所名校“踢死”无数普通学校的事情;另一方面,要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择校费问题摆到明面上,不但怎么收、收多少,都应该有章可循;怎么用、用多少也应该有明文规定,并清楚地向社会公布。
无论你承认与否,近几年,国家治理择校收费的措施倒真不少。然而,各种禁令并未遏制家长择校的热情。按照市场理论,假如一样东西众皆追捧,必然会奇货可居。照此逻辑,既然孩子们都得上学,而且上学不仅是法定义务,更是家长的责任,优质学校自然要受到家长的亲睐。我们不要责怪家长们非理性择校,而是教育主管部门在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如何调配好优质教育资源,如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择校”办法,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更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回避的课题。
|